背嵬军就是他小子的齐天大圣!可不能叫背嵬军被奸臣找到借口暗害了。
于是他把所有听来的“大逆之言”全部埋藏心底。
当然,教官给小卒子们上的课,也不都是“大逆不道”的。
比如识字,算术,行军,队列,后勤……
冯汉民能理解识字,社会上下都尊敬读书人,而识字多的就是读书人。
多认几个字,仿佛能给他增添几分文气,走出去都感觉腰杆子挺直了。
军事方面,他很努力在学,但不明白为何要学算术。
他又不当账房,能懂一些简单的加减不就行了么,总不可能指望他去查粮仓的账吧?
可当教官把一些军事、后勤问题拆分来摆出来,冯汉民才意识到算术有多“恐怖”。
普通劳动力在缺乏油水和蛋白质的情况下,日食粮食一升。
士兵的训练量极大,按照背嵬军的标准每天吃粮一升五合。
而战马的所需量更大,每日喂草料一束、豆料三升。
一万步卒、三千骑兵一个月的粮草消耗所需几何,需要多少辎重队运输多少趟,中途的损耗多少?
若是利用河运、海运,那么粮食效率能提高几倍,运粮的总时间要几日?
这些问题刚抛出来,冯汉民就感觉自己脑子要炸了。
他过去从没考虑过这种问题,也不知道要考虑这些问题。
他总以为大军野战,就是双方拉到一个地方,比拼谁更勇猛,谁的火器更犀利……
听教官说这是最基础的算术,如果要驾驭火炮,还要学习更高阶层的算术——
为什么背嵬军一向战无不胜,除了个人悍不畏死以外,还具备极高的算术水平,打出去的炮又快又准。
别人还没摸到你,就被你的火炮暴揍一顿,产生伤亡。
随后自己以满状态迎战敌人的减员状态,谁输谁赢那是显而易见的事。
冯汉民当时就傻了,原来一向被他轻视的算术竟有如此威力?!
他只看到背嵬军屡战屡胜,却不知道胜利背后隐藏着多少深层原因。
难怪背嵬军这支从黑旗军分出来的数千部众,能发展成如今数万的大部队。
原来背嵬军将爷们一直在暗地里用功,将所有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真可谓是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啊!
连这般优秀的将爷们都在拼命,他这样的小卒子凭什么不努力呢?
于是他对所有背嵬军传授的学科来者不拒。
拼搏半年多下来,他竟然获得教官颁发的“丁级学历认证”书。
教官夸他是个学习的好苗子,虽然二十出头才起步,但学起来会很快。
他不知道这学历认证有啥用,只知道自己的薪资加了三钱银子,还要被选入“军官速成班”。
只是这速成班还没开始,他就放了长假。
教官说这叫劳逸结合,长时间高负荷训练会把士兵逼疯。
人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
饿坏的人会疯到吃人,长期精神压抑的人也会丧失理智。
所以要给肉体喂饱,同时也要把精神“喂饱”,屡见不鲜的营啸骚乱便是因此而来……
每每听到新奇的知识,冯汉民都会感慨,背嵬军将爷们懂得真多。
他们简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冷门小众的知识都明白。
他们知道地上的蝼蚁,空中的飞虫,知道山川河流,知道天上繁星。上能行军打仗,屡战屡胜,下能种田做工,惠及万民……
他们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六部”,又像一个外冷内热的大家长,给予百姓无微不至的“照顾”。
与背嵬军将官相比,那些士绅文人就是只能识字的半文盲。
冯汉民与士兵们也由此对背嵬军愈发敬佩。
甚至有些小卒子已经到了“狂热崇拜”的地步。
只要背嵬军说的就是对的,绝不质疑背嵬军说的一切。
哪怕是要他们拔刀砍了大明的官立刻造反,他们也不带半点犹豫的。
不过冯汉民一类的人就还没到“谋逆”的地步。
他不想背嵬军倒下,但也不想对抗庞大的大明。
如今的安逸生活不好嘛?
难民们陆续返回辽东,各地生产建设一片欣欣向荣。
去年种植的土豆如今开始收获,难民的口粮也不缺了。
无数对新婚夫妇正在酝酿美好的新生活,辽东这片土地已经充满了欢笑。
读报人每天都拿着报纸在茶馆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甚至有戏班子进出城市,深入屯堡、墩台、村落,把这些新闻扮成戏剧演给百姓看——
背嵬军入朝作战,背嵬军征服赫图阿拉,背嵬军北伐铁岭,背嵬军截击辽北的鞑虏溃卒……
背嵬军入朝作战大获全胜,拿回了许多战利品,其中粮食据说就有数十万石,足够全体辽民躺吃大半年。可是“逆党”的表现让他有些畏惧,好好的生活不过,非得要打打杀杀嘛?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冯汉民只身一人回到家,除了一把防身的小刀以外,所有兵器甲具都要上交武器库。
沿途不时有同村的百姓对他打招呼,他都一一微笑着回应。
他总是喜欢在放假时回家坐一坐。
尽管家里只有他一人,但他还是想坐在屋子里,对着空荡荡的环境低呼一声。
我回来了。
这里是他靠自己双手拼搏出来的“幸福”,他想好好守护。
等他把媳妇娶回来,儿女在家中奔跑欢笑,冷清的小院热闹起来,他的日子也能更加好过吧?
就在他畅想美好的未来之际,忽然听到村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叫骂声。
什么人起了纷争?
冯汉民心说自己是背嵬军战兵,遇到百姓争执,理应去调解矛盾。
可是当他走出房屋,才意识到并非这么简单。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