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朝廷对袁绍出兵,袁术也妄图扶立新君!
京师德阳殿。
“启禀陛下,公孙瓒在右北平煽风点火,造谣蝗虫可以食用,表面上与袁绍对抗,暗中沆瀣一气,联手反抗朝廷。幽州牧刘虞忍无可忍,发兵十万讨伐公孙瓒。”
幽州远在边关,距离京师很远。
但锦衣卫还是很快将消息传递回来,因为锦衣卫的触手已经向着幽州伸出了。
“以刘虞爱民如子、为政宽仁的性情,不是公孙瓒做出天怒人怨的举动,他是不会擅动兵戈的。
“朕明明说群居蝗虫不可以食用,散居蝗虫可以食用,这些人却都在造谣中伤,残害百姓。是该出兵讨伐!”
刘辩闻言后,倒是没有意外和责怪:
“但正因为刘虞太过仁义,反而有可能被公孙瓒利用,令锦衣卫暗中相助,避免发生意外了。”
“诺!!!”
朱雀立刻领命退下。
刘辩记得很清楚。
原历史中,刘虞也是发兵十万讨伐公孙瓒。
但太过妇人之仁,令麾下将士不要践踏农田、破坏百姓房屋、不要伤害影响到百姓生活,令众将士束手束脚,给了公孙瓒有机可乘。
公孙瓒可不在意百姓的生死,反而利用百姓,令刘虞投鼠忌器,最后大败而归!
刘虞爱民如子、为政宽仁值得学习,但两军交战,畏首畏尾,反而令幽州陷入更长久的混乱,这是应该反思的!
不久后,刘虞奏报朝廷的文书也传达了,刘辩批阅赞同了他的出兵计划。
但刘辩希望刘虞不要太过妇人之仁!
战争出现伤亡是不可避免的,雷霆出手,快刀斩乱麻,事后进行抚恤、救助的工作即可。
也不知道刘虞能不能听进去!
刘辩一直命人关注幽州动态,谁知道很快锦衣卫又传来消息。
朱雀汇报道:
“启禀陛下,袁绍派遣使者前往幽州,劝说刘虞退兵,不要大动干戈,战火摧残、生灵涂炭,影响的是黎民百姓!”
…
“袁绍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仁义了?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刘辩不以为然,这不过是委婉的说辞,令刘虞不要对袁绍盟友公孙瓒出手。
袁绍真那么仁义,应该缴械投降,而不是负隅顽抗朝廷了。
朱雀看了看刘辩的脸色,旋即继续道:
“袁绍另有其意,使者最后私下会面刘虞,言称袁绍等世家想要拥立他登基,希望刘虞可以称帝!”
“……”
闻言后,刘辩神色一凝,目光冷肃。扫过朱雀,令她脊背发凉、毛骨悚然,立刻垂首贴耳下来。
“刘虞拒绝了吧?”
刘辩收回目光,缓和下来,他对刘虞的忠诚还是很认可的。
“是的!”
朱雀立刻说道:
“袁绍使者以陛下残暴不仁、滥杀无辜、擅动干戈、致使战火摧残、生灵涂炭,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等理由为说辞,希望刘虞扶大厦之将倾,匡扶汉室。
“但刘虞一概不听,最后直接将使者斩了!”
…
刘辩颔首,这符合他对刘虞的印象:“刘虞将袁绍的使者斩了,袁绍又有什么回应?”
…
朱雀继续说道:
“袁绍通过党羽势力,造谣刘虞有谋逆篡位之举,公孙瓒正因为发现刘虞的僭越之举,这才被他挥兵十万讨伐。”
…
“这颠倒黑白、造谣中伤,符合我对袁绍的刻板印象!”刘辩冷笑。
…
朱雀又道:
“据冀州锦衣卫传来的密报,袁绍暗中调兵北上,似乎想要与公孙瓒合围击败刘虞。
“袁绍妄图扶立新君,明显想要对抗陛下和朝廷,刘虞拒绝,但他却可以生擒刘虞后,强行拥立刘虞为帝。
“属下认为,应该借机出手,削弱、甚至斩断袁绍的兵马势力。”
…
刘辩与荀彧等臣子商量过后,可是刚刚定下修生养息的战略方针。
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袁绍如此任意妄为,妄图扶立新君,这是刘辩无法容忍的存在!
一山容不得二虎,更逞论是一国两君呢?
刘虞虽然拒绝,但架不住袁绍狼子野心,妄图强行拥立称帝。
以刘虞的仁义,袁绍和公孙瓒合围,怕是会吃大亏!
念及此处,刘辩颔首道:
“袁绍如此得寸进尺,修生养息也不是坐以待毙。传召荀彧、荀攸等文臣武将入宫议事,朕决定对冀州动兵!”
“诺!!!”
锦衣卫传召后,刘辩的股肱之臣立刻入宫议事。
闻讯后,荀彧有些心累!
树欲静而风不止。
朝廷想要修生养息,但架不住袁绍上蹿下跳,得寸进尺!
袁氏兄弟两还真是血脉相连、心意相通——袁术妄图自己登基称帝。袁绍妄图扶立新君。都是大逆不道!
这一次,荀彧没有反对出兵。
修生养息没错,但袁绍都如此大逆不道、妄图扶立新君,这是动摇大汉的根基!
这是不能再退的底线!
荀攸说道:
“陛下,河内、司隶、青州等地刚刚经受蝗灾,且朝廷下诏修生养息、屯田农耕。
“如果朝令夕改,会对朝廷和陛下的名望不利。但袁绍如此任意妄为,坐视不管也非正道。
“臣建议——
“河内、司隶等关东地区,继续保持按兵不动的姿态,甚至朝廷做出对幽州牧刘虞猜忌的表态,放松袁营警惕,令其对幽州动兵。
“而暗中,朝廷调兵驰援幽州,将袁营兵马葬送在幽州之中。此举即不会对河内、兖州等关东地区造成巨大影响,也能对袁绍进行反击重创。”
…
荀攸这个战略布局,令文臣武将附和。
至于幽州军民会不会受到影响……
刘虞都已经发兵十万讨伐公孙瓒,已经起了战争苗头,影响肯定是会有,但并不会加大多少。
反而朝廷暗中驰援,雷霆出手,快刀斩乱麻,尽快终结战乱,可以将影响降至最低!
闻言后,刘辩赞同了荀攸的提议:“就依公达之计行事!”
“诺!!!”
荀攸的排兵布阵看似只有数百字,
但其中所需要的粮草辎重调动、暗中的兵马调动,以及谣言舆论的散播,松懈袁营防备等,都是很繁琐且麻烦的战前准备。
战争不是两军在战场上厮杀就可以了,背后的后勤粮草调动,才是最重要的!
但幸好,刘辩身为一国之君、大汉之主,麾下能臣干将不知凡几。
在野人才,也如过江之鲫般想要投效朝廷!
这就是“受命于天”、“皇权天授”的一国之君,拥有合法正统权利的最大优势!
也是袁绍为何想要扶立新君对抗的原因之一!
既然刘氏江山,气运犹在、天命依旧,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那么只能扶持一位刘氏的傀儡皇帝对抗了!
两相对比,袁绍比袁术更聪明!
但不管是袁绍的扶立新君,还是袁术的自行称帝,都不是刘辩所能容许的!
在刘辩这位大汉之主下达出兵诏令后,整个国家机器开动起来。
粮草辎重、兵马将士、锦衣卫密探等向着幽州暗中赶赴。
本从并州奇袭冀州的吕布等并州军退回并州,如今又借着太行八陉赶赴幽州。
贾诩没有回京述职,而是随着并州军前往幽州。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昼伏夜出,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有条不紊的向着幽州驰援开拔。
与此同时。
朝廷在明面上配合,似乎相信了袁营的造谣,开始怀疑幽州牧刘虞有僭越之举,下诏调刘虞回京任职宗正。
黔首百姓们还以为刘虞升官了,为他惊喜庆祝,奔走相告!
但那些读书人们却知道,这是朝廷对刘虞产生了猜忌,这是明升暗调!
将幽州牧刘虞调离核心岗位后,对幽州进行大清扫的前奏!
…
“陛下果然中计了!”
袁绍看着朝廷的诏令文书,上面擢升刘虞为宗正的任命,令他大喜过望!
宗正虽然是九卿之一,但值此关键时刻,这是明升暗调,想要将刘虞调离幽州。
这表达了朝廷和陛下对刘虞的猜忌和怀疑!
哪怕之后刘虞入京,调查清楚真相,但为时已晚,袁绍和公孙瓒已经掌控幽州了。
朝廷想要卷土重来,需要面对两军的强强联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