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福叔!秀英婶子都在家啊!”王国福和媳妇刘秀英都在家里炕上猫冬。
“卫东来了!这大冷的天,不再家在哪?”
刘秀英和王国福都笑着对陈卫东打着招呼。
“啥事啊?你小子现在能耐了,都买驴车了,你比你爹出息。”
“呃……”“国福叔,我是过来买些粮食!你家里还有没有。”
“粮食?有是有,不过都是没去壳的,你要不。”
王国福道,他家里攒了几年的粮食,还剩下不少,陈卫东想买他巴不得卖,这些粮食卖给粮站价格太便宜了。
“要。”
“我要大米和小麦,再来点棒子,大豆也来二百斤。”
没托壳的价格便宜,陈卫东打算多买点。
“其他的都行!不过大豆没有了。”
王国福也干脆,从炕上下来,他也不怕陈卫东把家里余粮买完了,只要在从其他屯子里的熟人买就好了,只要手里有钱,还能怕饿着?
称好粮食,陈卫东先把四只狗崽子送回家,和柳雪婷打了一声招呼,然后把之前从獾子洞挖的几十斤粮食都带上,牵着黑驴,
来到王国福家,把驴车弄好,将粮食放进驴车内。
然后赶着驴车直接去乡里。
眼下,大米还没脱壳,还只是稻谷,小麦还没磨成粉,玉米也是一样。
九曲屯屯没有磨坊,准确的说,九曲屯没有电动的磨坊,所以,陈卫东要去乡里。
把小麦、玉米磨成粉,稻谷和高粱脱壳。
九曲屯到是有个石磨,九曲屯的人大多数都是用石磨来磨面,给稻谷脱壳。
因为用石磨磨出来的面,不容易把麸子和面粉分开,所以石磨磨得面叫全麦面,蒸出来的馒头都是黑色的。
后世很多人都说,
用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有麦香,比钢磨磨出来的面粉好吃。
在陈卫东看来,这是忆苦思甜,真要生活在这个年代,就知道白面的分量了。
陈卫东还是喜欢吃钢磨磨的面粉,又白又软,一样很香甜。
要知道屯子里的人,也会去乡里用钢磨磨一点面粉,这是专门留着招待客人用,自己舍不吃。
陈卫东一路上赶着驴车开到乡里,脸吹的发疼,冷风顺着脖领子往里钻,冻的他浑身发抖。
小家伙们本来想跟着一起来,
被陈卫东给阻止了,为啥东北人喜欢猫冬,实在是东北的天太冷了。
乡里,最北边街道上,乡里唯一家电磨房。
陈卫东停好驴车,率先走进电磨房。
“后生,你找人还是过来磨面。”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看到陈卫东来,开口问道。
“宋老叔,我是九曲屯的,我过来磨面。”
这年头,乡里的电磨房那是顶顶有名,整个乡里所有屯子,不少人会过来打米打面,陈卫东以前跟着老爹陈广田来过几次,认识眼前的老人。
“哦,九曲屯的啊!我说咋看着面荒呢,不过你们村长王国福前些日子还过来打了不少高粱米呢!”
老人盯着盯了陈卫东看了一会,也没想起来是谁,老黑山,榆树沟哪几个屯子挺偏僻的,他知道的人不多,不过九曲屯的王国福倒是耳熟能详。
“你来磨面是吧?你等着,我给你叫人去!”
老人也没在意,说了一句,然后转身去给陈卫东喊人。
电磨房在这年头也算是高科技,不是谁都能摆弄的,老人只是过来在帮忙打个下手,真正开电磨磨面的是他的儿子宋大伟,人称宋老二,
不多大一会功夫,宋老二走进来问道:“磨小麦粉还是玉米粉?”
“都磨,还有稻谷和高粱要脱壳。”陈卫东笑道。
“没有问题!我帮你把粮食搬进来。”宋老二说道。
“那麻烦了。”
两人将粮食抬到了进来,随着电磨房机器响起,在宋老二和老宋头的帮助下,陈卫东把所有的粮食,都磨成粉或者脱壳。
“你是打算给钱,还是留下一半的麸子,作为打米磨面的费用。”宋老二问道。
这年头打米打面,要么给钱,要么用麸子低工钱,不过这年头钱金贵,大家伙兜里基本都是用麸子低工钱,
其实算下来,还是给钱划算,尤其是陈卫东家有鸡要养,
于是陈卫东果断给了钱,将粮食和麸子都抬上驴车,从电磨房离开。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