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去了,大师已辞尘世去,徒留余子空谈惋。
可以想象,无数的朋友圈和公众号会把这份消息瞬间刷爆,毕竟,金庸以及由他所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对于我们,乃至于我们的父辈,甚至更早的人,都是无法忽视的文化粮食。有无数忙忙碌碌挣扎求生的芸芸众生,也许没有那个闲工夫去看各种各样的文学小说,但是肯定能够对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这些角色如数家珍。整个华人圈最为流行的消遣,除了麻将,也许就是金庸小说吧。无论人们有怎样政治倾向,年龄老幼,文化背景,生活氛围,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永远可以成为大家共同的媒介。柳永被称作是“凡有饮水处,皆有柳三词。”,那么金庸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凡有华人处,皆能解金庸小说。”
然而,这些几十年前的小说所带来的盛名,对于这个年过九旬刚刚去世的老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只能问九泉之下的金庸老先生了,外人的评论,充其量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可小子依旧自不量力,想借来金庸老先生的忌酒,来抒发我个人的一些块垒,对此评论一二。想来,老先生也不会介意后生小子的不敬吧。
幼时也是从电视上首次接触金庸的作品。神雕侠侣惊为天人,然后看过一系列金庸先生的小说作品翻拍,真正系统地接触原著,居然还是得等到大学之后,这里面多多少少有些“灯下黑”的原因。因为电视剧的流行,我们有幸很早就接触了金庸的作品和情节,但是也正因如此,反而缺少了去阅读原文的一些动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怪的反差。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在于父辈们从原著中领略了金庸作品的好,所以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电视剧加以推广。
所以,幼时我接触到的,是经过再创作过得电视剧,经过电视语言重新描绘的俊男美女所演绎的那一个个爱恨情仇逍遥悲欢的故事。我得以领略金庸先生对于故事情节的掌握和把控。
接下来,是大学以后真正接触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原文中领略金庸的文笔。说起来,武侠四大家中,金庸的文笔似乎没有特点。温瑞安用词若落英缤纷,梁羽生行文如温润书生,古龙文笔自在随性却又别有一股潇洒的魅力。金庸的原著看完之后,你没法感觉这其中有什么文笔特别的魅力,时常在知乎上被人称道的《倚天屠龙记》中“若我偏要勉强”和“若我问心有愧呢”,更多的是对于人物心态微妙而逼真的把握。这也是金庸作品的特点,用文字传达感情,文字只是一种承载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很难从金庸的原著中读出对于文学本身的特别感情,更多的体会的是金庸对于故事描述的热情和克制分寸的语言表达。
所以,接触原著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有些匠气,技艺娴熟,克制文字的一个熟练的故事讲述者。不得不说,这其中是多少有些失望的。虽然当时的我也承认,金庸的小说比其他三位的要更加成熟,更加精彩。但是心中还是稍稍偏爱那个有江湖气的古龙,书生落寞的梁羽生,和在背叛和强权阴影下用过于华丽语言掩饰的温瑞安,因为能从作品中有和作者的交流感,能够读出作者某些“真”的地方。而金庸,他太精巧,太娴熟,将自己成功地隐藏在了作品后面,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多少有些望而却步。
再后来,其实多多少少了解了金庸先生的一些感情经历和政治观点,“袁崇焕评传”啦,《笑傲江湖》啦,这些就不详细说了。那个时候更多是稍稍有些非议的吧,至少在内心深处。现在想来也觉得有趣,可能是因为自己受到了金庸先生作品这么大的影响,心中不自觉的有一些期待,期待着金庸先生能够和自己更像。一旦发现存在差距,就马上陷入失落感,进而产生怨怼。就像是吃了一个鸡蛋感觉很好吃,就一定希望看看那只母鸡一样。其实,金庸先生出生的那个年代,他的成长经历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环境是天差地别,父母之间都有代沟,有何况是几乎大半个世纪的时代差距呢。想要让他和我们在观念上相似,这多少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所以,在了解更多之后,我以自己的观念为标杆,对金庸的个人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和失望。我不自量力地觉得,大多数人对于金庸的感受,多多少少与我相似。作为一个影响了半个世纪国人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的影响了我们,也将自己卷入了众多的期待仰慕甚至怨怼之中,让金庸成为焦点,他的经历,他的一切,都成为大家评头论足的一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小故事,说倚天屠龙记连载中,赵敏的性格多多少少像金庸未来的第二任妻子朱玫女士。而且金庸和朱玫女士的定情还是源于一场电梯事故。这个故事有待考证,可如果接受了这个设定,读着绿柳山庄张无忌去挠赵敏的脚踝,是不是有别样的意趣呢,这种意趣的源头,是不是因为满足了我们某种窥探的恶趣味?
对于金庸作品中人物的解读和寻找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可以说养活了一大批”金学家“。我们渴望金庸,希望了解金庸,因为这些解读而心满意足,有所收获。金庸,从一个笔名,变成了一个角色,一个真实世界的小说的重要角色,满足众多读者的点评和好奇。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作者需要一个笔名,让这个笔名去承受世人的评论和争议,让作者自己能够在金庸的背后稍稍喘一口气。
今天,明天,未来的数日,我们都会听到看到许多金庸的话题,因为他死了,这彻底引爆了媒体的舆论和焦点。可金庸真的死了吗?
金庸死了吗?古龙死了吗?梁羽生死了吗?
那个名叫金庸的存在,依然活着,活在记忆里,活在评论中,活在他冠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从作品当中认识的那个金庸,他依旧存在。甚至死亡,金庸活得更加浓烈,更加巨大。
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金庸的作品,那种娴熟的故事技巧和克制的自我表达,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事情。当你将自己太多的情感投入其中时,你就会对它产生期待,产生希冀,产生恐惧。但你如果能够抽离开来,以金庸这样一个成功的故事讲述者出现,我给你讲故事,你回报我以功名利禄,不是比起古龙,还要更加的潇洒吗?
郭靖的侠之大者,敦厚儒风;杨过的狂狷桀骜,执着唯一;无忌的普度众生却优柔寡断;萧峰的慷慨激昂,郁郁狂怒;令狐冲的自在,韦小宝的讥讽,到底哪个是你?刚刚辞世的老人?
还是说,他们都不是你,他们是金庸,是你留给我们无尽回味的艺术精华,给我们最初的文化启蒙,是容许我们来消费戏说去填补无聊时光的消遣。
此时此刻,请尽情让金庸漫天飞舞,充斥每个街头巷尾,共同印证一个文化巨子的逝去与重生。这个笔名,那位上个世纪的老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他无奈的宽容,他达观的微笑。至于那个真名,请容许它默默消失,无声无息,这是我们能给这位老人最大的敬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