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国有法王、人王。人王主兵革,初有四,今并一。法王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养法王,而不知有中国;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
“其教,大法王与二法王更相为师弟。大法王将没,即先语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归养为大法王,而传之道。”
那么在大臣们眼中,如此吃亏的川藏朝贡贸易,在他们反对声浪中所占的比重为多少呢?
也是1%,因为这踏马又不是的我的钱。
嘻嘻。
第三点,也就是权重占比达到98%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贸易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狗日的皇帝拿来发工资了啊!
那他妈是我的钱啊!
不嘻嘻啊!
裴元作为一个有着后世视角的人,当然能更开放的看待这个问题。
明朝在通过朝贡获利的同时,历代皇帝也在不屈不挠的想要造船走出去,那种对朝贡的限制与其说是想减少损失,不如说是为了保护那些本可以垄断的市场。
可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说起来,这次日本使团的争贡,也深刻的揭示了日本内部的矛盾。
争贡事件,大明国内记录了一次,就是有名的嘉靖二年的宁波争贡。
但是结合日本国内的记载,其实争贡发生了两次。
一次是在日本国内争贡,就是这次正德七年的入明争贡。
一次是在宁波争贡,把日本国内的矛盾摆到了大明的明面上,就是嘉靖二年那次。
按照大明天子对日本十年一贡的命令,这两次争贡事件,其实跨度达到了三十年。
明朝的记载不甚详细,自然也就很难发现这里面的巨大机遇,也没有意识到大明帝国和日本微不足道的两次贸易,会引发了日本天翻地覆的变化。
之前说到了,和大明的贸易,是日本国内永乐通宝输入的重要财富口径。
最开始,这个财富口径,一直掌握在足利幕府将军手中。
足利义满向大明朝贡,得到了大量永乐通宝的赏赐后,立刻就动了心思。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
——我要炒币!
日本当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已经用了数百年的宋钱,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日本本地的自铸铜钱,以及小规模流入的洪武通宝。
于是,为了把这些大明钱币炒高,足利将军家族用了数代人的努力,推广手中的永乐通宝。
足利将军首先以政令的形式,强行要求各地诸侯不得拒绝永乐钱。
随后又发布《撰钱令,宣布永乐通宝和宣德通宝可以用来缴纳段钱和年贡,其他的宋钱、日本钱作废,不允许再被使用。
足利将军势败之后,接过了朝贡贸易的大内氏和细川氏也发现了这个财富口径的好处。
他们也一致认为……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
我们也要炒币!
两家联手向大明朝贡,换取大量的永乐通宝,随后继续在日本国内炒币。
其他的日本诸侯都看傻了。
永乐通宝那么香吗?
大内氏和细川氏纷纷表态:快上车吧,来不及了,四千点只是起点。
于是其他日本诸侯也上头了,争先恐后的使用永乐通宝,并且在贸易中只认永乐钱。
经常玩日本战国游戏,和看日本战国动作片的,就会发现织田信长家的军旗上就画着永乐通宝,一些诸侯的头上、甲胄上,帷幕上,到处都有永乐通宝的纹。
后来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他琢磨着自己出身贫寒,想搞点流芳百世的形象工程证明自己的阔气。
那我干点什么呢?
干点什么能显得阔气又不失文雅,高贵又不失内涵呢?
于是他穷尽想象力,用黄金和白银,铸造了许多永乐通宝。
——啧。
现在问题来了,日本势力最强的两个大名,这会儿正在疯狂的炒作永乐通宝,想要仗着这个财富口径洗劫其他大名的财富。
可、可那是永乐通宝啊!
大明的永乐通宝啊!
老子就在大明啊!
那些日本大名费劲心思,刀兵相向,你争我夺想要得到的永乐通宝,老子他妈的看到都懒得弯腰捡啊!
要是趁着他们疯狂炒作永乐通宝的时候,自己悄摸摸的联系一个带路党,跑去疯狂的兑现,先是向那些小诸侯们铺货,然后集中力量挤兑大内氏和细川氏。
岂不是直接能让两个巨头崩溃?
裴元都无法想象那种高位出货的酸爽了。
如果这两个大名轰然倒下,而且是以金融崩溃的方式崩盘,肯定会席卷其他地域,造成一连串的反应。
说不定整个日本,都会提前来到了战国的高潮阶段。
日本那地方,可是有着丰富的黄金和白银的,裴元可以用珍贵的永乐通宝,把那些司空见惯的黄金白银换回来。
而如果裴元没记错的话,日本这个国家特别的奇怪,越是吃亏就越是着迷。
越是战乱,永乐通宝就越值钱。
不然也不会发生织田家的武将把永乐通宝画满全身,丰臣秀吉铸造金银永乐通宝的事情了。
后来西班牙白银从菲律宾大量涌入大明,日本白银换不到永乐通宝了。
那些大名们失去了这个财富口径,这才纷纷放弃炒作,让永乐通宝开始贬值。
裴元想着,下意识的在地上简单的画了倭国的地图。
他对日本的事情了解的也不多,对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只是有个粗粗的概念,画出的地图只有个大概的模样。
裴元仔细地看着。
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念头。
野人女真、倭寇、山东备倭都司、罗教、日本朝贡使团、大内氏、细川氏、永乐通宝、白银集团的崛起、内府库的放血、中豆油集团、大明宝钞的炒作。
一系列的念头模模糊糊的结成了一个网,慢慢的编织在了一起。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