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齐人之福
皇帝把邵平又还给蒙毅了,让这朋友两个一起当差。
这在当时的秦朝,对于君子们来说,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东陵侯本就是出了名的贤士,他在一处草坡上盖了屋子,每天都和自己的夫人唱歌、喝酒、一起下地干活,夫人洗衣服,他就读书。
先秦时代的隐士们,出名的很多,好几个还因为脱离了社会,在山头上给饿死了。
大多数都过得艰难困苦,像是东陵侯这样的,少之又少啊。
这种逍遥自在、快活的境界,是多少人追求都追求不来的。
就是那些贵族,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邵平离开了波谲云诡的宫廷,回到了朝堂,无疑是振奋了那些身在太学但是无法挤入朝堂的臣子。
在艰难沉重的现实面前,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面前,所有人都必须要面对同一个问题——生存。
曾经在血脉里涌动的激情、在心脏里澎湃的志向,在时间的长河里,终究是面临着干枯的危险。
只有财富这种真正的水源,能够阻止理想走向消亡的危险;但也是这种财富,可能会让那些身怀理想的人改变志向,从此背弃理想。
邵平离开机要之地,来到朝堂上,这给了那些儒生们希望。
随着墨家被秦二世看中,儒家再度失去了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的机会。
儒生们很着急。
难道说他们的学问只能是用来教育人的吗?
只要意味着是教育人,这就意味着儒家的人不能掌握权力,对于儒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春秋到战国,各个诸侯国都在尽力完成一件事——君主集权。
当一个学派,失去了政治话语权,那就和消亡不远了。没有人在掌握权力的台阶上保护自己的门派,这个门派的前途无人捍卫,自然而然这个门派就会失去在江湖上话语权,等同于消亡。
历史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为了让儒家的人站上统治阶层,不是单纯的不让其他门派发展。这些门派自然而然流落江湖,因为没有权力保护门派,所以一旦遭遇战争、遭遇天灾、人祸,就会死翘翘。
墨门壮大了,墨学兴盛了,人人都开始歌颂墨子了。
这时候,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急剧下降。
儒学的地位,开始在人们心目中急剧下降。
淳于越,孔鲋等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都心里十分焦急。
因为他们来到秦国,为的是参与政治,为的是运用权力。
他们不是来这里当教书匠的。
而且道不轻传,那些真正的上乘心法、功夫之类的,只会传给有缘人。
至于读书讲学,也不过是先教会对方认字,随后教会对方训诂。训诂,就是让对方学会如何翻译过去那些先贤大师们的写下来的字书。
先贤们写的字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流转,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先秦的人,师徒传承的是本门要学,学成之后,那是去当诸侯,当上卿,当大夫,去吃香喝辣,去在朝堂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老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够好,那么他不会被人尊奉为老师的。
而那些只会教人读书认字的人,并不能被人称呼为老师。而是师傅。
师傅是教授了自己技能、技艺的人,并没有什么感情。
而师父,老师,则是指传授了自己学说,并且会在未来帮助弟子达到某个层次,甚至超越自己的人。
师傅多是阶段性的,但是老师则是终身的。
大多数的人,都只能称之为师傅,师傅是赚不了多少钱,没什么地位的,相当于一个技术工,教会人本事,没钱没地位,这谁愿意干。
可是现实很残酷,那些士人最后大多数好的结局就是去给贵人家里当教书先生,教小孩子念书。
当师傅已经是很不错的。
但若是当一个老师,当一个尊师,则需要天赋、机运、深厚的积淀,等等。实在是太多太多。
而太学里的这帮人,让他们回乡下去当教书先生,他们觉得屈才;让他们做宗师,从此住在山顶上,潜心悟道,他们还是不愿意。
受不了这个苦,也没有那份心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教给弟子,而目的就是为了把弟子教导成超越自己的人。
开什么玩笑?
自己都没出名,让一个和自己没有血脉关系的人超越自己。
这就乐了。
横竖这两者都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他们想要的,正是跻身朝堂,成为那些历史上被记载下来的人物,得名,得利,得禄。
而伴随着墨学的兴起,儒学遇到了极大的冲击啊。
越来越多的门生弟子们,转身投奔了墨门。
因为人都很现实,眼看着儒家的人没什么可以做顶梁柱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谁能立稳。
张苍勉强算一个,可是他油盐不进。他不搞那些门生、学生弟子什么的。张苍本身就是技术宅,才华横溢,他还需要帮手?开玩笑?
张苍这种领导,是职场上大家最忌讳的。只有那些敢用他的人才会把这种人放出来用。
跟着这种领导,下面的人一辈子都别想着立功。因为所有的活,他一个人就能全部干了。而即便是别人干了,可是干出来的也不如他自己干的。
他只需要一抬眼,稍微用心算一下,立刻就知道这个任务你完成的对不对。
侮辱性不大,伤害性很高。
都要这么整一下,下属们自然而然全部都不想干了。
领导太有能力,下属们就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了。
所以,张苍这个人,没有能够成为儒生们获取权力和富贵的敲门砖。
也许,张苍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让儒学成为那些儒家子弟谋取利益的工具。
儒家一度被困在太学里,被困在教育上,被皇帝紧紧的控制着,这让那些儒家的人都成为了最低级的打工人。
他们自然不愿意。
就算是那些宗师级别的人,他们的待遇很好,享受了极高的薪水,并且在天下享有盛名。
可是呢,宗师千万人中出一个,而弟子们则是数以百计,数以千计。
儒家的弟子们,儒家的后辈们可不愿意干这教书匠的活。
领着低微的薪水,费劲巴拉地去给别人家的孩子讲课教书。
同样的付出,得来的收益被降到最低。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