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热泪盈眶8000字
映入常校长眼帘的新闻标题是:
《顾陆以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
这标题起得也太夸张了,常校长再一看[来源:新夏社网],官网定的调子啊!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校长点开新闻。没错,是这个味,太正了。
官媒的文章,特别是视角拉这么大,开头看不出顾陆的影子是应该的。
[在推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青年是根本动力。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拥有更新颖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完成时代的责任。
如今,作家群体中,年龄较小的“90后”率先登场。
顾陆,是一位“90后”,2012年进入雾都第八中学。从高中生涯开始,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之下,他更努力的进行创作。
《聊斋新义·双灯荣获蒲松龄短篇文学奖,《小王子销量突破八十万,成为千禧年后最畅销的童话作品。《平面国销量突破五十万,成为销量最佳的科普作品。
如今已成为国内文坛中流砥柱。今年5月创办的校刊《少年,开刊文《少年中国说更是展现出现时代的青年,新的风采。
他说“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他说“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顾陆说”是90后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世界都讲究按资排辈,作家圈更是比较明显的地方。顾陆代表作是有了,但年龄太小。
现在新夏社认定“国内文坛中流砥柱”。一句评价,可抵十年资历。
常校长本来是站着弯着腰操作鼠标,但看完新夏社的文章,要扶桌,慢慢坐下。
歇会,因为他担心自己太激动一下子厥过去。
他万万没想到,原本只是想顾陆做一颗子弹,配合上级方针,在合适时射出。
没曾想顾陆变成了“小胖子”,你若问什么是小胖子,就是小男孩和胖子组合。
常校长虽未来得及看《少年中国说,但就文中列出来的几段,足以让五十多岁的常校长,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
“难怪,难怪顾陆这么小的年龄,对社会的科技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原来他真的是为华夏复兴而学习!”
很好,常校长就自动忽略了,实际上顾陆并没怎么学习。
不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2012年进入雾都第八中学。从上高中开始……”学校上新夏社了。
现在不是上雾都电视台新闻的事了……
伴随着官媒的报道,《少年中国说被大范围转载。
带来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呢?现实的反馈也非常明显。
搞一件现实的事情来说,钢城实验校里。
钢实是很有趣的一所初中。
你要说师资力量,也比不上顾陆就读的三十七中初中部。
但钢实却是渡口区唯一一个可以保送学生直升大学的初中。
所以很难给这学校找个定位。
“张洪你真的碉堡了!”
初三的张洪一走进学校,班上全部同学都轰动了。
他往下看了看,“你骗人,明明没有爆。”
“?”同学一时没反应过来。
再想问什么事,班主任就来了。班级里瞬间就老实了。
“张洪,现在去校长办公室一趟。”班主任说。
校长办公室?一个学生去干什么,张洪非常懵逼,且有点害怕。
“放心,是好事,你的文章上《少年了是不是?”班主任问。
“没错。”张洪点头。
“那就对了,”班主任说,“据调查,你是《少年首刊里唯一的初中生,校长是想夸奖你。”
虽然张洪也觉得自己很牛逼,但动静这么大吗?连校长都惊动了。
“我要带上校刊吗?”张洪小心翼翼的问。
“你有《少年?”班主任愣住。
这什么话,张洪点头,“过稿了,就寄给我了一本。”
“带上带上,必须带上。”班主任感叹班上孩子的幸运。
《少年首刊只印了一千多册。
刊物社事先谈好的雾都高中们,就分走了七百多册。
剩下的伴随着互联网的轰动,早就被“瓜分”,许多外省的高中校领导是托关系找人脉的弄一本。
伱要问外省的高中拿《少年作甚?原因很简单,因为八中校刊事件,要被国家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当标杆了。
高中不跟着国家走,那跟着谁走?因此必须找一本原刊来学习。
好比钢实的校长就想搞一本,可根本弄不到。
张洪跟随着班主任离开教室,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让他感觉自己到达了巅峰。好的,《少年的含金量,在此刻被具现化。
除此之外,被具现化的还有常校长的仕途。
“好好好,没问题。要十本《少年……我尽量,尽量。这也没办法加印。”
当然没办法加印,物以稀为贵,常校长太懂了。
“保证完成任务,我没问题。”
“采访的话——顾陆同学还是要以学习为主。”
“要为顾陆同学在两年后提供保送,关于这一点,复旦大学也说过。”
“《少年中国说有可能会上参考消息?”
第二天常校长接到了非常多的电话。
有市教育部门的,还有国家宣传部门的,也有各地大学。
身为作家,顾陆还并未达到被大学哄抢的地步。但《少年中国说都是官方盖章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哄抢还等什么?
当然也有媒体,《参考消息是什么样的新闻报?是广大群众不怎么熟悉,但公务员无比熟悉的新闻报纸。
创立之初,目的是什么?是教员说“见世面”。
忙碌,非常忙碌,已经到下午了,但连早中饭都没吃。
他都和胡主任一样忙碌了。
不过这才真的是忙碌,并快乐着。
互联网上的动静是看的见的,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少年中国说一样在狂奔。
而发生的另一件事,加剧了热度,也是表明影响力开始从线上转移到线下。
发生在四九城。
好的作品对人是有绝对吸引力的。好似作者都很喜欢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
同样,看见了好的文章,也感觉和猫挠一般,想快点分享。
这样的人包括中戏的校长。他拿着演讲稿,左看右看不满意。再转念一想,哦原来不是对稿件不满,而是没读到想读的。
什么是想读的?早上在新夏社刚瞧见的少年志气!
想了想,校长宋思源决定改一改。
上过中戏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吧,五月份下旬有著名的“五月青春艺术节”。中戏也不愧为是电影大学三巨头之一。活动包括歌手大赛、歌剧进校园、体育大会等等项目。
啧啧,都不敢想象中戏学生吃得有多好。再加上昌平校区去年十二月份投入使用,因此在新校区的首次举办,也有“纳新”的含义。
五月青春艺术节期间,学生家长和其他学校的学子,有上万的外人来观看。
可想而知,今年的青春艺术季是什么场面。
“本来我想考中戏的,可惜我爸不准。”穆雪唉声叹气,“你看看我这长相,你再看看我这气质,如果出道的话,肯定……”
“肯定混不出头。”兆茗茗接话。
穆雪瞪大眼睛,“我长得不行吗?”压低声音又怒气冲冲,大概是被窝放屁的感觉。
“你前胸和后背都没什么区别。”兆茗茗不咸不淡开口。
绝杀!穆雪小声嘀嘀咕咕着省布料和还在发育等话语,一时之间兆茗茗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两人专门跑来看五月青春艺术节,有钱人家的孩子,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哪有热闹往哪凑,兆茗茗还挂着摄像机。是索尼 hdrpj590v。
今日整個昌平校区都充斥着欢笑。
当然并不是新校区的所有中戏学生都参加了,君不见宿舍楼里窝着好多哥布林。
阳光、青春、人山人海,对“哥布林”都是真伤。
比方说萧乾,专业方向是戏剧史论与批评。他就属于没躲好,被社牛的宿舍兄弟拉出了宿舍。
“你说你天天在宿舍看小说有什么意思?要多结交校友,毕业了才有路子。”
别的不说,光这一点,社牛兄弟说的没有错。
“还有,你写的《风神疾剧本非常好啊。之前戏剧社排练了赢得了不少赞赏。”
“快点快点,别又说身体不舒服,跟我走。”
连拉带拽,萧乾出门了。那弯腰的姿态,那丧丧的表情,那茫然的双目,都表达着不习惯。
因为社牛的特殊属性,我们可以把社牛叫做“哥布林杀手”。
今日是闭幕式,也是颁奖典礼。地点是在园长廊,背靠着五星红旗。
碍于没主席台,因此领奖台都是临时搭建。
首先歌手大赛的大奖是被舞剧表演系的学姐拿到了。
同学们掌声如雷。
“学姐真的好帅气!弄得我也想唱民谣了。”兆茗茗目不转睛。
“你是喜欢民谣吗?那那是馋学姐身子,下贱!”穆雪说。
“谁说的?”兆茗茗反驳,“民谣我是真喜欢。”
“上次你不是说想成为作家吗?”穆雪说,“我还给你要来了我表弟的签名,怎么这么快就变卦了?”
“咳咳,我没有写作的艺术细胞。”兆茗茗解释,“但我认为我的嗓子是真有天赋。”
“没错,有天赋,你唱歌跟女鬼索命一样。”穆雪道。
是这样的,穆兆二人组,就是互相拆台的好闺蜜关系。
歌手最佳氛围奖
歌手最佳人气奖
歌手最有潜力奖
歌剧大奖
歌剧最佳艺术审美奖
等等三十多个奖项。
颁发完,就该校领导上台进行闭幕式致辞。
宋思源拿着演讲稿缓步走到颁奖台的中心。
“本届五月青春艺术节,学生会同学们周密策划,老师们全力配合,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难忘的回忆。”宋思源道,“有谁知道青春艺术节为什么要安排在五月吗?”
突如其来的提问。
党宣部门的几个老师一怔,诶,校长怎么不按照稿子说话?
和领导外出演讲差不多,校长的开幕和闭幕致辞,都是手下人写的稿子。
“因为五四青年节!”萧乾的社牛兄弟扯着嗓子大喊。
操场的社牛可不少,因此现场的喊声此起彼伏,瞬间就乱糟糟了。
“五四青年节是因为我们华夏作为战胜国,去参加巴黎和会。但我们没享受到战胜国待遇,也没能收回鲁省,甚至把巴黎和会把德意志在鲁省的权益全部给霓虹国。”
“北洋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威压居然准备妥协。”
“1919年5月2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的消息告诉了学生们。”
“5月3日,北大学生在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
“5月4日,3000余人汇聚在天安门,他们高举着[还我青岛]的血书。不少学生留下遗书,因为他们抱着殉国的决心。”
“这是五四青年节的寓意。”宋思源目光环视台下的学子,“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
不少学生反应了过来,校长在引用教员的话。
就连很没精神的萧乾,他一下子就严肃了起来。
“今天的演讲内容是我临时改的,”宋思源说,“一开始我并不打算说这些。但看到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九十多年前的那群青年和学生们。”
“给我们中戏的学子们分享下这篇文章。”宋思源说。
下面同学走神的很多。
也不能说不爱国,而是在当下环境非常难以触发。
就好像萧乾的社牛兄弟,此刻左看右看,观察着学姐学妹谁更漂亮。中戏表演系的学生颜值颇高,所以看不过来,根本看不过来。
但萧乾也见过,社牛兄弟在宿舍看99年的电影《横空出世哭得稀里哗啦。
很显然,多数同学对校长分享的文章不感兴趣。下意识认为老师、校领导喜欢的文章,和自己是有代沟的。
“我就分享文章最后一段。”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