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汉有活爹 > 第196章 (大章)大哥和二哥吵架,老三没了?

第196章 (大章)大哥和二哥吵架,老三没了?

刘氏宗族从没统计过他的名字,而周家族谱也不写他的名号。

原因也简单。

当初周胜之才六岁时,就尚公主了。

相比之下,霍海和卫长公主,那叫一个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随着周家日渐势大,刘彻势必是要拿下周胜之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周胜之自己也是个烂豆腐,居然杀人,杀人被举报了。

于是国除。

那时候,绛侯公主就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己的老爹,自己的弟弟,未来要干些什么,那真不好说。

自己的亲儿子要不步后尘,就只有一个办法,不要在长安晃悠。

周胜之失去爵位后,周亚夫和周坚两兄弟可还好着呢。

但绛侯公主更不想周鸿升和他两个叔叔有什么瓜葛。

绛侯公主知道,别看周亚夫厉害,越厉害,下场越惨。

绛侯公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汉躺平族了。

她的猜测没错,后来周亚夫的儿子搞了一批盔甲要作为他爹陪葬的用品。

但私藏盔甲,等同造反。

于是周家老二这一脉也是没好下场。

周坚是周家老三,但可惜,周家老三不孕不育。

说回周胜之和绛侯公主的孩子,当初绛侯公主生了孩子,就知道自家人还在长安混,必死无疑。

于是直接搬走了。

但是,她并没有活到把儿子抚养成人,就死了。

这下就尴尬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苦心。

作为周胜之和绛侯公主的儿子,他怎么想?

明明老妈是公主,只要求一下情,自己未必不能复爵。

自己为什么要当一个普通人?还远离朝堂?

不过,没关系,他命也不长,并没有活到七老八十天天悔恨这件事情。

而是生了儿子后没多久就死球了。

而周鸿升,就是周家第四代人。

他从回长安,以绛侯公主的亲孙子的名头,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但是足够让读书人羡慕了。

而他本人又是苦学儒家,所以在儒生中非常有名。

到了长安,周鸿升接触到了谷梁学。

这算是王八对绿豆,直接对上眼了!

周鸿升从小就听母亲还有仆人还有所有人都讲,若不是他奶奶去世太早,他是有可能当侯爵的。

这是命里生来的富贵啊。

天生就是要高人一等的!

当一个人没了什么,就最容易被什么给撇住。

周鸿升很快就成为了谷梁学的代表之一。

要说的话,周鸿升还真就不是普通人,人家真天生富贵,虽然没有侯爵之位,但是他在长安城攀亲戚,谁又会拒绝呢?

本来他又有学名,也不算穷酸,做他的亲戚也不丢人,别人也没什么好拒绝的。

一来二去,他就真成了谷梁学的领袖之一。

而石德,家里世代都是太子师,世代大儒,但石德很担忧。

倘若有一天,自己的儿子,没有了这份荣光怎么办?特别是和霍海交手一次,一败涂地后,石德更加不自信了。

如果自己的家族,永远都是太子师,永远都是大儒多好?

谷梁学,给了石德可能性。

所以,石德投入谷梁学,迅速成为另一个领袖。

而谷梁学暗中还藏有很多领袖,因为这个学派还没站到前台来,所以领袖都是暗中的,大家互相不认识。

大当初石德和罗鸿升认识后,恰逢大汉日报的出现,他们立刻意识到了报纸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两人开始半公开以谷梁学代表的身份行走。

为的就是获得更多儒生支持。

另一面,他们又找到了司马迁,要捧司马迁做谷梁学真正的领袖,传播谷梁学。

说白了,他俩就是来当中间商赚差价的。

司马迁又不是不知道他们两个是干什么的,所以也没有那么重视他们。

口头上倒是说以后得了贡茶一定分给他俩喝。

真得了,茶叶沫子都没他俩的份儿。

不过司马迁并不拒绝和他们两个接触。

因为,人家是举荐人,是带路人,有功劳的!

司马迁看完了周鸿升递上来的报纸:“就这?”

周鸿升和石德对视一眼。

司马迁恐怖如斯吗?

这么惊恐的消息,居然面不改色?

司马迁在报纸上看到了文翁的文章。

文翁在报纸上提出了好几个新的意见,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肯定】三个考试】:

肯定新学的正确性,建议向全国推广新学,代替旧学。

肯定官学的优越性,建议大汉建立全国官学制度。

肯定科学的创造性,建议大汉培养子民,提高全民平均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动力。】

三条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结论,建议大汉举国建立官学,所有私人学校课程和教材必须同步官学。所有适龄小孩年满五岁开始蒙学,七岁开始读小学,六年小学之后读中学,六年之后选择深造或毕业。深造者继续读大学,或是技术类学校。】

然后就是建议实行德教,全面推行道德教育。但实行能考,以能力选拔人才。

不一定让所有人都成为人才,但一定要努力让所有人都成为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在其中选拔人才。

中学选拔小学毕业生入学,以各地方自主出题在官学题库中自主进行考试。

大学选拔中学毕业生入学,由朝廷每年出题考核,取成绩最优部分。

朝廷选拔官员,从大学毕业生中,选取国考最优者录取。

三种考试,保密出题,糊名阅卷,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三个肯定,提出教育骨架。

三种考试,小考,中考,国考。

分明是要让所有学派都失去成为官员的资格,只有走国考路线,国家让学什么,才能学什么,学成后,才能当官啊!

在周鸿升看来,这下全完了。

本来按照周鸿升的想法,未来朝堂全都是儒生。

儒生成为官员,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子孙的利益,就必然推崇谷梁学。

那么到时候,自己的谷梁学代替公羊学,最终自己就能成就思想领袖。

自己成为思想领袖后,看朝廷给不给自己复爵吧。

复,那自己家就是贵族,谷梁学专门保护贵族的利益。

不复爵,那自己就是家传大儒,以后学生只会更多。

无论怎么走,都是赢。

但现在,第一步就出现问题了。

董仲舒带起儒家才多少年啊,儒家在朝堂成为主要力量才多少年啊,就要完蛋了吗?

要知道如果举孝廉这一套或者按照太学考试那一套,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是儒家崛起的。

所以,周鸿升和石德才那么急。

司马迁端起茶又喝了一口,吹了吹茶叶:“哦?这有什么好急的?”

“他能写文章发新闻,我不能么?”

周鸿升和石德心中已经在比中指了,虽然他们不知道比中指什么意思:你个装逼犯,不就是因为你能写新闻,所以我们才来找你?

司马迁:“文翁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官场,那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要发文,不能怼他,得从侧面迂回。”

……

清早,文翁看着报纸,忍不住点头称赞:“厉害,有趣,有趣。”

司马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给出了回应。

文章给同样是三个肯定】加三个考试】。

所有写的东西,都和文翁写的一模一样。

所有列举的数据,举的例子,都和文翁类似。

甚至有一种他是来帮文翁说话的的感觉,各种举例,加强了三个肯定】。

肯定科学的作用。

肯定新学的好处。

肯定官学的厉害。

但是,司马迁走的方向完全不同。

司马迁认为新学非常好,所以必须要采用简体字,采用拼音,让更多人能更简短的读懂孔孟荀的经典。

肯定了官学的厉害,大谈教育的厉害,教育的好处,大谈孔子开创学校,虽然不是师的发明者,却是学的发明者。大谈孔子的伟大。

肯定科学的作用,夸赞大汉的发展,但指出如果科学传播到了匈奴等人手中,会对大汉造成巨大的危害。

同时如果坏人心术不正的人拿到科学】,将会对大汉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然后借着文翁德教能考】疯狂的发散拆解。

文翁就说了一句德教,而司马迁把德教说出花儿来了,并且通过各种论证说明,德教就应该是儒家的德,结合之前提到的官学和新学。

所以司马迁得出了结论,应该由大汉朝廷出钱,让所有孩子从小学习儒家,大力发展简体字和拼音教学,力求让所有孩子都成为儒家弟子。

然后小考考德,中考考德,大考考德。

严格的筛选后,必须要道德过关,要精通儒家,才能进大学。

进大学后年龄上人才成熟,思想上,才是一个合格的大汉子民。

此时有了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成熟,学习科学才能做到为国效力,而不是成为危害国家的危险。

只有思想和身体上双重成熟,明白了君臣关系,明白了如何爱民,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

所以,国考需要考儒家,附带在某些特殊技术岗位上,考一些有关专业的问题。

文翁写的文章不长。

而司马迁的文章比较长。

几乎是根据文翁的文章,拆解下来,挨个挨个的分析,然后每每分析到最后,就会得出答案儒家是标准答案】。

这两天看报纸的人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

本来第一天文翁发完文章后,法家、黄老道学说传人都是非常不满的。

因为新学基本上就不学哲学相关的东西了,最多是学道德。

而道德课程,大部分选的是儒家,小部分选的是道家墨家的经典。

大家其实是有点不爽的。

以前是全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读得起书,所以大家没法抢。

现在,有人提议举国读书,那可就不同了!

如果举国的人,学什么,那什么就是第一大学派!

很多人都对文翁的提议不是特别满意。

还有就是,以前的官员选拔,都是门荫,是贵族内部提拔。

就算不提拔嫡子,也是庶子上台。

一个家族几乎年轻子弟都是官员,有能力的就当大官,没能力的就在小地方混着。

现在,你要改成考试,纯按照考试成绩来选?

结果,第二天司马迁的文章又来了。

大家又不瞎,虽然看见司马迁条条都在分析文翁,都在给文翁做补充。

但实际上每一条都在挖文翁的老底。

这分明是杠上了啊!

啊?现在打嘴仗直接用新闻报纸打了吗?

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大家也是忍不住关注。

果然,第三天,报纸上刊登了文翁的文章儒必须学,但不必考】。

文翁认为,考儒,是本末倒置了,孔子只是教人道德,什么时候考过。

明白人都看的出来,文翁在后退,儒必须学,就已经很退让了。

而第四天,司马迁刊登了文章儒必须考,但不只考】

司马迁认为,孔子的《论语写的是什么?不就是孔子日常考教学生们,然后记录了下来了?怎么能说孔子只教道德而不考呢?

但是时代变化了,现在需要科学,所以不能只考儒家,应该人人都要共通儒家,但各自有各自的技能。

所以,儒应该是一门主课,再搭配另外一个主课,以及这个职业用得上的副课,成为考试题目。

很明显,司马迁也退让了。

从大考儒家,带着考点别的,到儒是主课,每个人考的主业也是主课,其他的是副课。

这个争吵很漫长。

双方一直在拉锯。

大家也是全程看着动态。

文翁是多少年的老官员了?还不知道这种事情怎么推行?

所以一开始,文翁就盖住了一个大利好,没有放出来,然后等着质疑上门。

然后,再慢慢的松口。

而司马迁呢?其实司马迁还真不需要什么全考儒家必考儒家。

司马迁需要的是,让所有儒生看到他在为儒家战斗,他是儒家的战士,是儒家的领袖,并且还为儒家儒生争取到了利益!

突然,有人感觉不对劲了。

怎么你们两个吵上了。

你文翁不是学春秋的么?你司马迁又是在代替谁?看字里行间像是谷梁学?

等一下,公羊和谷梁吵起来了?

什么时候国考,科考,成了你们内部的事儿了?

我们不是人吗?

但此时,他们发出来的文章,已经没人关注了。

大家都在关注着文翁大战司马迁呢。

一个是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一个是后起之秀。

一个公羊,一个谷梁。

一个走新政路子,一个力求继续走招贤路子。

最终,文翁放出了大招。

《新时代的百家

——副标题《儒乃做人之道,科学乃治国之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