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在打太极拳?又是谁的狮吼功?
根本听不懂。
你到底在说什么?
尤其是郑小凡,他是真正意义上如同在听天书。
字,每个拆开来都认识。
但合并在一起,他看着路遥的眼神甚至有些恍惚。
但其他几个人,有人微微点头,有人则是不为所动。
但大家的神色都很平静。
显然,路遥说的,他们懂。
或者说,就算以前不懂,可在路遥来之前已经在这个五一假期里被抽调出来,看完了路遥的研究后的他们,就已经确定了他的设计思路。
而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在理论上至少都是认可的。
况且,路遥说的都是很基础的东西……要是听不懂,他们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了。
于是,路遥继续说道:
“那么,接下来我把我的设计分为5个设计大板块,15个分段设计板块进行讲解。”
说着,他把软件里的设计版图调整了一下,出现在后面的幕布上:
“北斗系统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按照我的理解,其实每一步都可以说是创新,每一步也都是在艰难中走向成熟。北斗一代的亮点就是可以进行短报文通信,用户需主动向导航卫星发送信号才可获取自身位置,即有源定位机制。它的服务用户较为局限,只针对亚太地区。在保留北斗一代通信技术的前提下,北斗二代实现了无源定位,无须向导航卫星发送信息,即可获取自身的定位信息。
而目前,我们的三代导航系统,根据十一五的规划所示,三代导航的目标是于2018年左右完成全部部署,增加服务对象至全球用户。它的定位性能会进一步提高,区域短报文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可开展覆盖我们自己国家和周边地区的国际搜索和救援。并且计划在二零三五年前,围绕北斗系统构建功能更全面、更集成、更智慧的pnt系统。
相比于其他的导航系统,除了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独有优势在于其拥有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可主动报告自身位置,故rdss终端是一个完整的收发机。作为北斗三代卫星导航终端的重要组成,射频发射前端芯片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用户信息收发的质量。
接下来,我将主要介绍发射前端理论基础,包括芯片系统、低通滤波器、调制混频器、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驱动放大器的设计方法,给出各自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基本结构,其中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提问。因为目前国内的rdss设计,在网上我几乎查不到任何信息,只能翻墙去外网……”
说到这,忽然他嘴角一抽。
满眼的尴尬。
那个中年人也一愣。
一开始还因为听不懂路遥在说什么而疑惑,可马上察觉到他话语里的不对劲后,也露出了无语的神色。
不过,他还是开口说道:
“请继续,路遥同学。”
“这……好吧。我只能去国外的一些网站上自己来翻译关于rdss芯片的相关消息……我先来给大家说一下我设计的发射机模型。我们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讲,发射机一般位于数模转换电路之后,发射天线之前。发射机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模拟基带电路主要是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高频分量……”
郑小凡隐晦的翻了个白眼。
嗯。
你说的可真通俗。
通俗到我压根一个字都听不懂。
这时,那几个懂哥里有人忽然开口:
“我看你选择的是直接上变频发射机?原理呢?你的设计思路是基于什么?”
路遥一愣。
看了他一眼后,点点头:
“设计思路是考虑到芯片面积,直接上变频发射机的优点很明显,它的结构相对简单,功率消耗更小,并且理论上它不存在镜像信号的干扰,因为该结构直接将模拟基带信号变频到射频信号,不存在中间级的中频信号……”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是的。”
终于有个和自己能达到技术交流的人,路遥心里还有着几分小激动,直接说道:
“最应该关注的一点,因为是一次变频,所以上变频器的输入本振信号与输出的射频信号频率过于接近,那么已调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这种强信号会反过来作用于本振信号产生电路,对本振信号产生干扰,牵引本振频率。但,我觉得它的优点大于缺点,毕竟它是最目前最广泛引用的发射机架构,请看图……
我们不难发现,就如同我说的,发射机的结构越简单,代表着它的适用性越广泛,而广泛,便代表着非不可替代性。北斗导航的目标是部署全球,我们当然可以用超外差发射机架构用于卫星导航终端发射前端芯片设计。
首先,它的调制变频功能分两次完成,第一次调制是在频率不高的中频上进行,所以正交通道有较好的匹配度,失配影响大大降低。
其次,因为是二次变频,输出的射频信号相比于本振信号,两者的频率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不存在直接上变频架构的问题,就是会产生本振牵引,这样本振端口与pa有较高的隔离度。
然而,超外差发射机同样存在缺陷,该发射机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因为它的调制变频功能分两次完成。其次,第二次变频后的射频信号含有镜频分量,要滤除这一信号,需要接片外高q值的滤波器,导致集成度不高,同时成本大大提高,电路面积也随之增大,所以一般不采用超外差发射机架构用于卫星导航终端发射前端芯片设计。
所以,这就是我选择直接上变频发射机的理由。”
外人听不懂。
可其他几个懂技术的人在听到了路遥的解释后,纷纷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最后,由那个刚才发问的中年人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嗯,我认可你的思路设计。”
“好的。”
路遥并没有说什么感谢之类的。
根本不需要。
我自己设计的东西,凭什么要对别人的认可而感谢?
那不是研究员的风格。
“那么接下来说一下我目前得到的前端芯片各种指标。这些指标有一部分,是由我们学校的研究生白瑶交给研究生导师孙立强教授进行高算所得出的前仿数据……”
他是故意提的。
原因也很简单。
学姐和那位孙教授既然帮忙了,那么就理所应当得到回报。
最次,也是在自己完成了芯片设计发表的论文上,得到一个带着名字的“注脚”。
当然了,这是玩笑。
就凭这份高算仿真数据,就少不得在论文中单独列出一段来感谢这两位的贡献。
而接下来的时间,对于其他不懂技术的人,就已经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种枯燥的久坐。
就像是路遥说的那样,这次“作报告”,他有5个大章,15个小章思路要说,或者说……求助。
因为从进入到理论讲解开始,发射前端芯片系统设计里,包括发射机架构,理论上能做到的芯片性能指标,系统模块分解方法。以及,高低通滤波器的性能指标,结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闭环vga,负载可变vga、基于跨导可变vga……等等等等。
路遥不清楚这些人的来路,但任何能帮自己完成模型成功后续工作的人,他都是欢迎的。
所以,他要给这些人讲解的非常清楚,让他们明白,这到底是怎样一款射频芯片。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不用当一个苦哈哈的项目研究员,从一开始,就在这个项目里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时间变得漫长了起来。
5点多。
6点多。
7点多。
一瓶水。
两瓶水。
三瓶水。
整整3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郑小凡那快要翻白眼的“师父别念了”中,路遥把所有自己目前的工作进度全部说完。
喝光了最后一口水后,他点点头:
“以上,就是对于这款射频芯片设计的全部工作进度,谢谢大家。”
郑小凡神色一喜。
终于结束了?
他下意识的环顾四周。
却没看到想象中所有人都露出了“终于结束了”的松一口气。
反倒是看到这些各个研究所的大佬们,纷纷皱起了眉头。
这……什么情况?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