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赦封陈去虏的旨意,还是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因为这是陈氏在“陈得”涉及军务之后,时隔近三十年,再次有人从军!
且这一次从军的,依旧是出身于当年秦武安君“陈瞻”那一脉的子嗣!
一时之间,不少人纷纷感慨着。
“陈氏五脉,多出武雄”。
...........
建元二年,天子曾经询问关内侯卫青,匈奴人可以进犯大汉,那么大汉是否可以征讨匈奴呢?
当时关内侯卫青的回答是可以,这个答案已经被记录在史书当中。
可一场战争的筹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天子动动嘴巴问一句话,下面的将军动动嘴巴回答一句,然后就可以开启一场战争?
这简直是玩笑。
战争的筹备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包括在这朝中站着的丞相、与那宫廷中的“中枢府令”,也就是“内相”,多方共同努力。
时间渐渐的推移。
建元三年便在这样的筹备中度过去了。
在本应该是建元四年的时候,天子下诏,改元为“元狩”,狩猎的狩。
人们从这个年号当中,看出了天子的野望。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
元狩元年
在无数人的期盼、尤其是在天子的期盼当中,大汉终于做好了与匈奴大战的准备,哪怕这一次的战争会持续三四年也无所谓,如今的大汉经过“文景之治”,早已经不是汉初那种“无法配齐同色的八匹马”,从而天子都只能用杂色马匹的时候了。
现在的大汉,兵强马壮!
元狩元年,秋,八月。
在秋风萧瑟当中,大汉的天子刘彻迎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后宫中传来了一道喜讯,已经成为刘彻后宫中最受宠爱的“卫子夫”怀有身孕,入宫三年,方才有了这一道身孕,这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了,即便如此,卫子夫也是第一个有身孕的。
因为....
在当年先皇帝的孝期刚过的时候,天子就选了一批秀女入宫,而后更是每年都会择一批秀女,而平阳长公主还在不断的物色美人送入后宫。
天子哪怕是一天睡两个,想要将后宫女子恩泽一个遍也得一两年。
卫子夫有身孕的消息传到前朝的时候,刘彻正在与卫青、陈秋商议今岁将要发动的对匈奴的战事,忽而得知这个消息,瞬间兴奋的站了起来。
此时的天子毕竟方才加冠!
他大喜过望,甚至直接吩咐道:“传朕旨意!”
“子夫怀有身孕,将要为朕诞下龙嗣,赏千金!东海斛珠一斗、川蜀绢帛十匹!”
陈秋、卫青二人也在那里恭贺刘彻。
而刘彻此时更是兴奋过了头,转身看向卫青,说出了一道令两人都震惊的言语。
“卫青,此次若你为朕荡平匈奴、若子夫为朕诞下长子,朕便立子夫为后,立皇长子为太子。”
此言一出,卫青直接跪伏在地上连声道:“陛下三思。”
而刘彻则是看向自己身边的陈秋:“老师觉着如何?”
陈秋微微挑眉,十分寻常的说道:“此乃陛下的家事,自然是陛下说的算。”
“不过以嫡长子为皇储的事情,倒是可以的。”
“此事臣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刘彻这才是笑了一下,然后指着卫青说道:“你这东西,平日里沉闷也就算了,如今却是将到手的好处往外推,简直是没有什么脑子!”
“朕此言既出,一言九鼎,也不单单是对你的赏赐,更是对子夫这几年精心侍奉朕的赏赐。”
他感慨的说道:“朕登基的四年来,朝廷上下都在劝朕早日立后,也希望朕尽快有子嗣诞下,只是一直求而不得,如今总算是有了元后啊。”
刘彻摇了摇头,看着远处悬挂着的堪舆图。
“让这天下,尽皆为汉土的雄伟愿望,不知道何时能够实现。”
.........
元狩元年,秋九月。
在所有人的期待之下,在万众的目光之下,天子诏令!
以关内侯、军都尉、大将军卫青为主将,以上将军陈去虏为副将,以剽姚校尉霍去病为先锋,率十万大军征讨匈奴!
天子要用事实告诉天下人,告诉匈奴人!
以往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了!
攻守易型了!
匈奴人想要守在狼居胥山旁,以狼居胥山和这漫漫无际的草原为底线,守住自己最后一片长生天的愿望将会彻底落空!
寇可往,我亦可往!
征讨匈奴。
荡尽天下何处非汉土。
实现这等伟愿的时候,就在今朝!就在今朝!
天子的愿望何其宏伟、也何其难以抵抗。
.........
元狩元年,秋。
在大军开拔,朝着匈奴而去的时候,一辆车队缓缓的从西方而来,当这车队抵达长安城楼之下的时候,车队的所有人都在面露泪色的看向那巍峨耸立的长安城。
甚至有人跪伏在地上,失声痛哭。
为首的一人身上穿着遮挡风沙的袍子,脸上带着些许沧桑之色,他凝视着长安城这三个字,口中发出了一道轻轻的叹息声。
他是先皇时候离开的长安城,而如今天下更辙,已然换了一个天子。
历经多年,陈辟回来了!
...........
最先得到这个消息的是陈秋,正在府邸内的陈秋收到了黑冰台的消息,瞬间激动了起来。
第二个收到这个消息的是刘彻,他的脸上同样带着惊喜。
他看着绣衣使者问道:“你说什么?”
“你说,当年先皇时期去往西域开辟商路的陈辟回来了?”
“回来了?”
PS:附本书中汉书关于霍去病的简单记录。
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弯腰道歉。
霍去病:景元六年(公元前157年)出生于平阳长公主府,是为大汉三雄之一,后来的冠军侯、大将军,十分得天子喜爱。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