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李复的身份非同一般,夏振德完全可以扣他個抗旨不遵、欺君罔上的大帽子!
可谁让李复背景硬呢,夏振德也只能勉强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李复离京,对于夏振德来说,可是触及底线的大事。之前李复将随行监视他的齐公公给宰了,本就已经让夏振德有些敏感了。这次要是再不回京,恐怕夏振德就真的要翻脸了!
捋虎须这种事,即便知道那虎不敢咬你,也要适可而止,少做为妙。
回京的路途,与从邵阳城来到明洛城的路线,自然不一样。
待走出八沂州后,还要经过仞山州,才能到达炎帝城的南方卫城南箕城。
待走到仞山州的州府百仞城后,一路上都未曾停留的李复,却忽然差人进入百仞城进行休整。
百仞城距离南箕城只剩两百余里地,距离炎帝城只剩不足三百里。
一路上来回几千里路都走了,李复从来都没入城休整过,难道还差这最后一哆嗦吗?
通过各种渠道,所有知道李复进入了百仞城的人,心中都不禁打出了个问号,有所行动起来。
不怪李复过于受人关注,实在是仞山州百仞城这个地方,有些敏感。
仞山州,是三贤王的封地。
贤王府,便在这百仞城之中。
开国皇帝夏正武一生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和次子都死在了战场上,五儿子天生呆傻,七儿子早夭,还剩下的三个儿子中,分别就是三儿子、四儿子和六儿子了。
夏振德就是夏正武的六儿子,虽然从小就体弱多病,但在情商智商谋略等各方面,都是最强的,所以夏正武才会早早地便立其为太子。
按理说,长子和次子不在的情况下,按照立长不立幼的传统,皇位应当是由当时的三皇子夏振清的继承。
但夏振清却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文韬武略手段样样不行,于是便主动跟夏正武阐明,说自己无心皇位,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夏振德。
夏正武对于夏振清的决定很满意,毕竟哪位父亲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争夺家产大打出手,甚至刀兵相向,于是便赐予了夏振清贤王的封号。
一个贤字,足以看出夏正武对于夏振清的评价:虽然你文韬武略样样不行,但好歹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算是个有点脑子的好人!
按理说,这兄友弟恭的一桩美事,应该流传为一段佳话。
但架不住总有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比如说靠山王府,在暗中散布谣言啊!
说夏振德当初之所以能当上太子,是用了卑鄙的手段,在三贤王手中抢来的。
说三贤王一直怀恨在心,企图造反。
还说,就算真是三贤王主动让的,但那个时候不想当皇帝,难保以后不想当皇帝!
毕竟人心易变!
毕竟这天下按照伦理纲常,本就是该属于三贤王的啊!
至于夏振德在不在意呢?
看他把三贤王的封地,就安排在紧挨着炎帝城的仞山州,便可见一斑了。
靠山王府的四周强敌环伺,但皇室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势力明争暗斗了几十年,却谁都不敢率先发难的原因之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