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汉代:独尊儒术
苏晨讲述完儒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各朝古人对接下来的阶段极为感兴趣。
尤其是汉武帝和董仲舒,他们是推动儒家发展的关键人物。
儒家之所以能占据数千年的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所建议,汉武帝诏定的思想方针。
董仲舒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学派优势互补形成了新儒学,在思想上完成了大一统的建设,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家发展的第二阶段,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思想。”
“西汉初年,由于之前连年战争,民生凋敝。”
“为了安定人心,恢复生产。”
“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以无为而治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西汉统治者采纳道家无为而治建议,与民休息,创造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央统治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及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皇权得到极大增强。”
“而自汉朝建立之始,儒学就在儒家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在法家、道家等流派斗争的过程中,已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汉武帝征召天下名儒入长安寻求国家治理方法,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某些思想引入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要维护国家政权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必须强化皇权。”
刘彻: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来得正是时候。
他年仅16岁即位,可即位之初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
尽管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但当时的社会矛盾依旧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边患严重,匈奴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对汉朝的边境时有侵扰,对大汉的稳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二是景帝时采取的削藩政策,造成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
尽管叛乱被平息,各地封国也被取缔或削弱。
但这也造成了之前休养生息积累下的财富被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本。
三是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政治体制架构,还不完善,还有很大的隐患。
尤其是皇权受到了各方政治势力的牵制和束缚,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政治运行体系。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形势,年纪轻轻的他极度渴望冲破旧有制度的牢笼。
他渴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心中的宏伟蓝图。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件事开始做起,那就是加强皇权。
加强皇权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对于那时稚嫩的他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随着秦朝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到确立。
但在已被分封思想和君臣共治天下的思想浸染了近千年的百姓心中,要完全适应这一思想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他在即位之初,皇权所受到的牵制和威胁尤为明显。
有来自太后势力的威胁,也有来自外戚势力的威胁,更有来自相权势力的威胁。
他的祖母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这是两个权力欲比较重的女人。
尽管在他即位之初,两位太后对稳定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权力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皇权的威信。
朝堂大事不经过太后的决断往往得不到解决和落实,使他处处掣肘却又不好发作。
既然太后势力如此强盛,那么依附于两位太后的宗族势力自然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在位初期对任命外戚担任高官其实并不排斥,毕竟刚刚即位,还要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祖母和母亲。
而外戚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用起来也比外人更加放心,这是人之常情。
可随着他的皇位逐渐稳固,对政治有了自己的理念和计划后,外戚势力的存在就慢慢变成了阻碍自己施展拳脚的绊脚石了。
而这些位高权重的外戚依仗着太后的势力骄横无礼,令他不能容忍。
汉朝建立后,丞相一直发挥着统领百官和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丞相可以开府称制,拥有自己的班底。
即使他这個皇帝吩咐丞相办事,也要按照规定走流程。
可以这么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即使他也要让其三分。
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对皇权的巨大威胁,他不会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他要打破这令人生厌的枷锁和束缚,他要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他的心中,生命不是用来争权夺利的,而是用来开疆拓土成就一番伟业的。
为了能改变这种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
设置内外朝限制相权,施行推恩令限制封国权力,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等等。
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还停留在制度层面上,在思想层面上他也找到了一条实现宏图霸业的良策,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两个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
“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现实渴望与诉求日益强烈。”
“董仲舒在吸收融合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思想。”
“在这一理论中的天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人感应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点。”
“董仲舒的天统摄了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道德之天的三重涵义。”
“在自然之天的意义上,天是由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因素构成的。”
“在主宰之天的意义上,天不仅是世间万物的缔造者。”
“具有人格意志的天还作为至高神统治宇宙万事万物,对人类及人类社会进行赏罚奖惩。”
“在道德之天的意义上,天具有道德伦理属性。”
“人特指最高统治者,普通百姓是不能与天发生感应的,只有皇帝才有与天进行感应的特权。”
“董仲舒认为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与人类社会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因此君主应该顺应天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在天人感应学说中,天显祥瑞和天降灾异是天人感应的两个基本表现。”
“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他奉承天的旨意,代表天统治管理人类社会。”
“天人感应实际上就是天与天子之间的感应,上天通过祥瑞和灾异的现象来显现自己的意志。”
“君主如果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会感动上天,天就会显祥瑞以示嘉奖。”
“而灾异与祥瑞相对,指的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坏的兆头,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等。”
“当统治者不遵循天道之时,上天首先降下灾害以示谴告。”
“如果仍不知省悟,上天则生成怪异来警惧。”
“再不知道改变,就会出现伤败的情形。”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确立了儒学在国家统治思想与意识形态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汉代大一统提供了时代特性与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落实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
“此思想不仅为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为儒生集团防止君权过度歪曲保留了一个思想工具。”
“此外,天人感应思想还影响了汉代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臣、子、妻应该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是由天决定的,用以保障实行三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伦理准则,是宗法制封建等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的三纲五常,对封建时代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败,三纲五常逐渐凝固和僵化。”
“从历史意义层面来看,三纲五常经过董仲舒的论证。”
“完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和确立,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进一步规范化。”
“三纲五常的纲纪规定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据此构建了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模式,为其后约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思想统治基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