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乾隆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他必须要干掉缅人,至少不能让自己二十年整顿的八旗,还不如万历时期的明军吧。
所以舒赫德和鄂宁发回来的奏疏,让乾隆万万不能接受且火冒三丈。
奏疏中,舒赫德和鄂宁列举了征缅的困难,总结起来一共五条:
一是战马、挽马等军用牲畜不足,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
云南地处边地,滇马个矮量也不多,急切之间很难凑齐。
二是军粮不足,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最少要四十万石粮食,但云南全省库存只有三十余万石,缺口很大。
嗯,这两家伙实际上还在遮掩,以云南官场的腐败程度来看,实际上有二十万石粮食在,那都是大小官员有良心了。
所以虽然表面看只差了几万石粮食,但两人还是在粮食缺口上疯狂叫苦。
三是云南到缅甸山高林密,军粮的转运难度非常大。
四万大军和十余万骡马的吃食,在中原可能只需要二十万民夫就可以搞定。
但在云南,鄂宁坦言,没有百万人是不可能的。
这云南人力资源本就没有中原丰富,要在滇缅边境集中百万人的转运民夫,简直就是做梦。
四是大军行进艰难,此外滇缅边境路况太差,清军的重武器很难运上去,缅军则以逸待劳,架好了大炮等着清军上去送。
五是水土不服,前三次战事病死的跟战死的几乎一样多,减员太厉害,根本扛不住。
嗯,这两家伙还没想到,第四次清缅战争,疾病就要给旗人大爷们狠狠地上一课了。
如果从实际上来说,舒赫德和鄂宁算是非常称职的了,基本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可是这两货,完全就是被前三次战争给吓怕了,他们根本不想打第四次。
所以只列举了困难,提议与缅人议和,丝毫不提这些困难该如何解决。
乾隆多精明一个人啊,他一看这上书的口吻,就知道舒赫德和鄂宁怎么想的。
他当即暴怒,把奏疏扔到地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骂舒赫德鄂宁‘乖戾无耻、有负皇恩、毫无人臣之担当’云云。
骂完还不解气,乾隆命将这二人的奏疏让群臣编阅,让每个大臣都参与批判。
并当场革去舒赫德的刑部尚书之职,命侍卫召回北京议罪。又把云贵总督鄂宁,降职为候补的福建巡抚。
其实乾隆还是上当了,舒赫德要是真的扛起了第四次清缅战争的责任,那才是九死一生,现在虽然被革职又被拉回北京议罪。
但他这罪,怎么也不致死啊!
就舒赫德这种满洲正白旗大臣,只要不是被判流放或者死罪,革职根本不算什么事,从清缅战争这个大坑中逃得一命,才是最重要的。
过了几天,乾隆回过味来了,但命舒赫德回京的诏书已经下达,好面子的他又不能说被臣子摆了一道。
于是立刻下旨,命鄂宁继续在云南戴罪立功,筹备军务,总算没让这条狡猾的老狗也给跑掉。
但,这仍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是满清上下,除了乾隆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对征讨缅甸起了极大的畏惧之心。
乾隆处罚了舒赫德,反而让许多旗人大员看到了逃生的希望,愈发没人主动出来承担责任了。
此时,贡榜王朝的使者再次到达北京。
白象王知道自己虽然胜了,却是惨胜,只要满清还要打他,他就是始终有被再次痛打的危险。
且就算是惨胜,他也扛不起了。
此前双方就沟通过一次,但当时白象王仗着战胜,也是因为胜的太惨,国内无法交待,于是硬着头皮说是议和,却向满清索要孟连、车里等土司。
这差点没把乾隆给气死,当即把缅人使者赶走,声言绝不议和。
而这一次,白象王受到了暹罗复国的威胁,又算是勉强摆平了国内的异义,才决定又派使者前来议和。
他还释放了被俘的清朝官员,原云贵总督杨应琚的儿子杨重英,作为善意。
但到了北京,白象王虽然不再索取境内土司了,但乾隆先被白象王扫了面子,接着被莫子布刺激,后面又被旗人大员们来了个非暴力不合作,根本下不得台来。
因此,即便白象王降低了要求,乾隆仍然怒不可遏,提出除非白象王‘束身归命,或专遣勋贵大臣前来。’
这不管是让白象王亲自前来朝拜,还是派王族大臣到北京给乾隆磕头认错,白象王都不可能答应。
清缅第四次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