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处有何文明哉?”当场就有儒生忍不住反驳王文龙的论断。
也有些人较为委婉的提醒:“建阳先生莫不是说错了,那蒙古人的地方能有什么中华文化?”
王文龙笑着说道:“有许多红山文化的物件都是从蒙古人那里流传来的,之前我也说过,据我猜测这红山文化的中心应该在当年的老哈河卫、全宁卫、大宁都司一带。只要到彼处进行发掘,多半能够有所发现。”
听到王文龙说的如此果断,众人也是愕然,大宁都司当是当年朱元璋建立的边地都司,还是当年朱元璋亲定下的宁王藩地,只不过在永乐年间宁王和大宁都司就已经被内迁到了保定一带。
佟卜年问:“这蒙古之地与我辽东相隔颇远,便是如今蒙古人要从辽东入寇也颇为不易,当年中华先民还未使用马匹如何能够从蒙古一路走来辽东?”
王文龙回答说道:“那时的事情虽然没有史书可以记载,但是从遗址的分布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如果我们打听到的遗址位置不错的话,我们的先民该是从辽河平原一路来到辽东的。”
王文龙在黑板上画出辽东的地图,然后将大凌河和赤峰这一带的平坦地带圈点出来。
听了他的讲解之后,佟卜年却是疑惑说:“可这一代是兴安岭呀,寒冷无比,山高林密,就是如今人想要从此处走过都困难,千百年前之人,如何能够跨越这艰难之地?”
“因为气候不同。”王文龙轻松回答,“五六千年前的气候大概远比此时温暖,直到商周之时,河南之地都还有大象活动,我们在江南创立了一个物理社,其中有人专门就是研究温度的,我等发现若将水的结冰温度算作零度,水烧开的温度算作一百度,则辽东夏日暑热之时与严寒之时的温度相差就是五六十度,而每年一度的气温变化都能给一地物产带来极大改变。”
他举例子道:“就拿这兴安岭来说,若是气温上升了三度,则兴安岭大雪封山的时间将晚上一个月有余,若是几千年前真是这样的气候,横跨兴安岭便不是没有可能了。”
气候变化这个关键词一说出来,再加上王文龙的解释,世代居住在辽东的萧汝芳突然眼前一亮,忍不住击节赞叹说道:“过去如何我就没想到此事?”
他过去常常奇怪原本在辽国时期可以养活许多百姓的洪州、懿州为何在如今都成了高原苦寒之地?这多半就和大宋以后气候变化有关。想来唐宋时,辽河流域的气候也应该比现在至少温暖上一两度。当年广宁后屯卫不得已被撤也是因为气候生变的原因。
朱元璋当年恢复辽东的时候,曾经画下了一大块广宁后屯卫,地点就在辽国的懿州府,也是宁王的藩地,但是到朱棣时期就给撤了,因为这个地方实际上完全没有办法开垦移民,只能做游牧生产,土地亩产太低,人口太分散,大明的管理模式非常难以治理,还很容易成为北元围攻的孤岛。
对于萧汝芳这些熟悉辽东历史的人来说,广宁后屯卫的放弃一直是耿耿于怀之事。
但他们也想不通为何在辽金时期可以建成几万人口城市的懿州到了大明朝的手上,却连几个守边的卫所都养不活。此时听王文龙一讲,他才想到当时并不是因为大明的治理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明初的气候不如唐宋时期那般温暖,气候不够温暖就没法种地,只能游牧,自然养不活更多的人。
而王文龙说到气温和地缘的关系之时,脑海中也突然产生了灵感。
他之前感觉继续研究训诂学记忆中已经没有什么书可写,但是这会儿却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写些地质、地缘、气候变化方面的作品。
前世历史上的学科发展本来就是从研究古代文献进展到了考古,由考古又进展到了古代地理、气候研究,这些研究是一条线上的,自己如果能够写一本地理考古方面的专著,肯定能让这年代的人大大拓展眼界,而且气候史自然会扯到文明史,很容易利用这理论宣传移民开拓的思想。
辽东的大多数读书人在这时还只能研究四书五经,尽力去科举,对于杂学基本没有多少钻研,而王文龙以前世的记忆抛出的各种新奇观点,自然让众人都是茅塞顿开,佩服不已。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