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红楼读书郎 > 320.第316章 回家

320.第316章 回家

…………

…………

陈恒在家呆了几天,替岳父检查过林珏的功课。就挑了个日子,朝宫里递了面圣的折子。赶在某日的早朝过后,陈恒被李贽召至宫中对话。

今日韦应宏到不在,只有太子李贤作陪。陈恒入殿时,便瞧见李贤坐在御座下的首位,身后站着一个正朝自己挤眉弄眼的李俊。

陈恒上前先见过礼,又向李贽禀明来意。得知这位臣子还是一心想回松江去,李贽也未出声阻拦。只笑呵呵问着是林如海的意思,还是陈恒自己的意思?

这种黑锅,岂能让岳父替自己背着。陈恒自然再三声明,表露自己的心迹。李贽点点头,许是今日心情不错,他竟然开始考教起陈恒的学问。

“今日早朝的热闹,你如今不是朝官,没赶上这事。”李贽对着李俊道,“俊儿,你来给陈大人说说,也让陈大人答一答你心中的疑惑。”

陈恒不敢迟疑,连忙供着手听完李俊的讲述。原来今早的朝堂上,首辅韦应宏跟曹廷受发生一场辩论。说的是‘法不责众’之事。

这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历代名家圣贤都有各自的解读。但面对现实里上级抛出的考题,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要看清自己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这样的辩论,显然是为了之后处置勋贵做铺垫。韦应宏手握相权,理应要考虑朝堂的稳定。这是首辅的职责,亦是皇权对其的默许。他的立场自然不用明说,肯定是法外留情的调调。

曹廷受未必就不知道其中奥妙,也清楚大案发生后,对朝局的动荡影响。可他有意入阁分割相权,这个关键的时刻,要是表现的跟韦应宏一个鼻孔出气。难免会造成首辅、次辅同声同气的政治寓意。

这肯定是李贽无法接受,也是曹廷受要竭力避免的局面。你瞧,政治的妙处就在这里。抛开事情的对错不论,每个人都要先要讲自己的立场。

陈恒的立场呢?自然是要跟着韦应宏走。这位是文臣领袖,只要陈恒不想做个孤臣,就不能让自己自绝在韦应宏面前。加之此事上,韦应宏的观点确实跟自己相同。陈恒自然要替其好好发声一番。

一通法理跟伦理的辩词过后,李俊才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看李贽和李贤的神色,显然是明白陈恒的真意。

今日殿上都是李贽的认可之人,听着陈恒的话,深感意犹未尽的李贽说起话来,也不藏着掖着。他直接问道:“听说你之前提过四理之说,今日借着这个机会,你也给朕讲讲此义。”

陛下果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陈恒心底惊呼一声,忙起身道:“臣遵旨。”

稍作停顿,将心中的思绪缓慢整理。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陈恒最近确实确实有些新的感悟。他借着茅大庆以身救人的行径,论述了‘伦理乃亲亲之和’的注释。

这句话是开宗明义的提纲,在座三人都是见多识广之辈,陈恒倒不必过多叙述。只从伦理跳到学理上,陈恒费了不少心思讲述其重要性。

这段历史,陈恒旁引先秦至汉朝的历史。以始皇和汉高祖为两个节点。依次讲解了从学理到法理、治理的妙用。

“昔秦皇废分封设郡县,以集天下之力。方能修长城,征百越,开巴蜀,权制天下。高祖广封宗室为王,虽初定大汉社稷。却也导致各地藩王纳贤招兵,武帝登基时,更是叛乱不断,此乃当时之祸也。”

“是故武帝之后,尊儒术罢百家,此为学理之用。殿下……”陈恒对着求问的李俊继续道,“我朝疆域辽阔,百姓千千万。殿下如何得知上门求官的士子,孰优孰劣,孰对孰错?”

“看品行、看才学?”李俊问道。

这个答案刚说出口,李贽和李贤就皱紧眉头。显然对于孙子死读书的劲儿,很不满意。

陈恒却不好表露太多心思,只好继续讲述道:“夫子、荀子、诸子都为饱读诗书之人,品行亦是德高望重。为何不可大道同流,反而各辩春秋百年?”

李俊听懂了,所谓立场之难、见识之别,只在陈恒的三言两语中道清一二。他马上举一反三道:“陈大人的意思是,独尊儒家是为学理,为朝廷的治理铺路?”

“然也。”陈恒点头,“天下之士,各有不同出身、品行,才学更有优劣。如何颁布一套行之有效的学识、律法,以形成天下共识,朝廷治理天下时才能事半功倍。”

“上古时,人心淳朴,交通不便。是故周王分封天下,以全小国寡民之便。然春秋五百年之乱,可见分封诸王之后,人心思变,各有反复。非其先人不为贤者,实乃后世子孙手握权柄,自生反意。”

不要去考验人性,就跟不要随意试探下属的忠诚一样。一旦开了口,可能就是场不该有的兵祸。

所以翻开史书万千,潜藏在其中的,都是围绕一个权字。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就要加大中央集权。那要加大中央集权,涉及到的统一价值观和选贤任能的统一标准,就是重中之重。

不然上下级之间对同一件事,都选择固执己见、各执一词。一场嘴仗打到中央来,吵架的文书来去一趟数月,岂不是增加治理成本,白白耗费国力?

都知道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寓意,那如何让朝廷下派的官员,都有清晰的共同价值认知呢?如此才是武帝遵行董仲舒之法的原因。庸才不好点拨,贤才更难管束。要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数万万百姓,难在一个标准和共性。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是为此做准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此做准备。

这是一条可以追溯的学理脉络,亦是从这条学理脉络开始。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在这条标准上添砖加瓦。因为中央集权跟大一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大一统之后,要是瞎搞什么分封制,那就是胡闹。纯粹是拿着上古的国情,吹嘘当时的小国寡民。如今的国情,百姓数百倍于商周,光前明嘉靖、万历时期,统计的人口就有五亿之多。各地优劣不同,百姓生计亦不同。

岂可吹古薄今,只一味的强调选贤任能。如何选,何为贤,又不去言明标准。

“所以学理之用,就在于教化亲亲之和。江南之民此生未到过西北之境,如何劝其为西北之危难,为家国社稷抛生忘死呢?因亲亲之和,纵观天下便都是故土、故人。”

这样的论断,在一个过分追求圣君贤主的时代下,无疑是超前的。尤其是在各家大儒,都在吹汉武贬始皇的功绩时,甚少有人去了解两人背后的治理深意。

这,既需要超人一等的眼界和学识,更需要纵观古今的大胸怀。其后,陈恒继续拿着刘邦的例子举例。治春秋的士子,就是这点好。对历史典故,俱是信手拈来。

“殿下觉得,汉高祖为何杀完异姓王后,又不断加封刘姓子弟。是他不懂藩王之难?还是他对后世子孙之爱,信任有加?”

这个问题,宛如一击重锤,直接砸在李俊的脑海里。过去照本宣科的读书日子,一直让他未能明白其中真义。如此来看,刘邦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头缺乏足够多的治理贤才。

看到李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陈恒就在李贽和李贤欣赏的目光下,继续道:“就是因为缺少人才选拔的制度,所以他才不得不选贤为亲,举才不避内,所以才有后世诸多乱象。可当真如此吗?”

“五百年春秋战国之乱,岂会是贤才不够。诸子百家的门生,还在天下奔走。黄老之说的学生,亦在窦太后身边待过。可是说到治理天下,大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形成天下共识,致使朝野纷争不断。此等学理之乱,更胜唐时牛李党争。

后者困在一个利字,前者着泥与学派之别。后者乱一时,前者乱一世。人心一乱,天下自然难以安定。”

陈恒的讲述,已经接近尾声。其一是之后的内容,不好在殿上明讲。其二是他自己也需要更多的人生经历,要迈过千山万水之后,才能得到返璞归真的真知灼见。

等到陈恒停顿许久,临敬殿内的气氛,还在久久的沉默中。李贽已经十分高看陈恒的才华,事实上,作为一个君王,见到最多的就是自比范公、王相的才子。

可陈恒的优点,与这些人比起来,实在是优秀的过分。这份优秀不在于吟诗做赋,而是他的眼界和胸怀,以及对朝廷时政的研判。

“俊儿,你跟着陈大人一起去趟松江治学。什么时候学成,什么时候回来。”李贽突然拍板道。

陛下怎么知道我今日来,是想请辞提早回松江?陈恒有些诧异。

李俊也是意外的很,他没想到自己还有出宫游学之日。当下就兴奋道:“孙儿遵旨。”

李贤一看他的神色,就颇为苦恼道:“让你跟着陈大人,是过去好好读书。且不可胡作非为,终日怠惰……”许是不放心,李贤又对陈恒叮嘱道,“这孩子自小顽劣,陈大人管教起来,不必忌讳我的颜面。玉不琢,不成器。只盼着俊儿能跟着陈大人学些真本事!”

这两人一起吩咐,陈恒不敢迟疑,只好勉力答应下来。

临到出了宫,陈恒的身后,已经跟了条小尾巴。

蕴了两天,总算是把这章说明白了。哈哈哈哈,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写历史文了。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