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
女人气定神闲的摆摆手,“我上次说的事情,你考虑一下!”
一刹那,男人的脸已不是绿,而是青。
愣了好久,他才咬着牙点了点头:“好,我再考虑考虑!”
说完,又狠狠的瞪了一眼李定安,也转身离开。
李定安依旧无所谓,瞅了瞅男人的背影,又看了看女人:之前只以为是欠债的和债主子,没想还是亲戚?
正想的入神,女人又歉意的笑了笑:“李老师,不好意思!”
“您客气!”
女人点点头,稍想了想,手又伸进了坤包。
再拿出来时,手里多了一张纸片:“以后肯定还有麻烦您的地方,你如果有需要,可以打我电话!”
这样的情形很常见,光这一周,他收到的名片就有八九十上百张。李定安也没在意,下意识的接了过来。
然后瞄了一眼,眉头不由自主的一皱:这一张,怎么和之前收到的不一样?
很普通的纸,古铜底色,黑色楷体。问题是,纸片上除了“齐英”两个字,就只有一组手机号。
没单位,没地址,更没职务……除了名字和电话,再多余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这没头没尾的?
我连你是干嘛的都不知道,能有什么地方麻烦到你?
正摸不着头脑,女人浅浅一笑,又站了起来:“李老师,再会!”
笑的很好看,还带着点神秘,像是“我们肯定会见面”的那种感觉。
啥意思?
就算是你想让我遐想,这岁数也不搭干啊?
不夸张,这女人既便没和老娘一个年纪,也绝对小不了几岁……
思忖间,女人离开了座位,人群让开了一条道,她刚出去,又“哗”一下围了上来。
不是……人都走了,还有什么好看的?
李定安挥挥手:“各位,散了吧!”
“别……这不上不下的!”
“李老师,这本书是谁仿的?”
“听您意思,清朝印都是对的,意思就是:至少清朝内廷收藏过,乾隆鉴赏过,对吧?”
“那现在还值多少钱?”
“和故宫有什么关系?”
一堆藏友站着不动,七嘴八舌,嗓们还一个比一个大,
李定安很无奈,其他几位专家更无奈:也别说散了,围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就没人再往他们的席位上坐,还怎么鉴定?
张副教授瞅了瞅,凑了过来:“解释一下吧,要不然不消停!”
老葛更是急不可耐:“不搞明白,我觉都睡不着!”
也不怪他堂堂一京大教授,也算是京城数得上的金石、古籍专家,却这么不淡定?
恰恰相反,正因为懂的多,才觉不可思议:印鉴太多,而且各朝各代的都有,但痕迹表现却又太统一?这个问题他也看出来了,所以一时有点拿不准,才请李定安帮忙。
不过也只是拿不准,想着是不是保存不当的原因,也不是没怀疑过这书是不是伪造的,但说实话,不多。
李定安倒好,不但言之凿凿,更是指出了明确的伪造时间:明朝万历?
而他也说的很明确:好几种科学检测结论都显示,这书就是宋版,那李定安是如何判断的?
没道理他的眼睛比仪器还要高精尖吧?
狐疑间,听到李定安说“那也行”,老葛顿时来了精神。
“先说点公开的秘密:故宫也有赝品!”
确实是公开的秘密,溥义的回忆录里就有写:退位之后,故宫大部分的护卫都被遣散,监管力量薄弱,所以许多老宫女和太监都从琉璃厂之类的地方带赝品回来,把真东西换出去。
也不管字迹是不是一样,画风是不是相似,只要不是太离谱,大概对得上就行。
比如真迹是一幅唐寅的仕女图,那我就找幅仕女图,只要画工不是太差就行,再请人题个唐寅的款,刻个唐寅的章……齐活。
包括溥义自己也这么干:自己出不去,也太显眼,就让他弟弟溥杰干:天天上学的时候背一书包出去,袍子底下再藏一点,放学的时候再把赝品带回来。
换出来的这些真东西,大部分都被他送给了日本人……
“我再说点好多人不知道的:溥义退位之后换出去的,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赝品之前就存在,具体时间要追溯到顺治时期……
这其中赝品占比最多的就是书,也就是各种清以前的珍本、善本、孤本。其次是书法字帖与画,再次则是鼎彝与玉石……”
这个好多人还真没听过,比如直播间的粉丝,围观的藏友。但几位专家多少了解一点,至少京大的两位教授就知道。
顿时间,老葛的眼睛“唰”一下就亮了:“那本书……是项墨林仿的?”
李定安点点头:“十有八九!”
粉丝和藏友却是一头雾水:“项墨林是谁?”
“刚查了,明朝中晚期中国最大的古董商人,还是最大的收藏家……”
“明朝就有做古玩生意的?”
“真稀奇?汉朝就有了……你以为曹操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从墓里盗出来的就只有金银?”
“还真就是全国中最大……连万历皇帝都说:项墨林储藏之丰,甲于海内……授玺书请他出来做官,他竟然“坚辞不授”……”
“还有乾隆:项式鉴藏之广,之精,极一时之盛……”
“他是万历时期的人,差着近两百年,乾隆怎么知道的?”
“都不仔细看:人乾隆说的是项氏……”
“等会,查到了……这上面说:世界上许多博物馆的古籍和字画类的镇馆之宝,大多来自项氏,故宫博物院占一半以上……”
“你从那个地摊文学上查来的?”
“《中国收藏年鉴》和《人民日报》!”
说地摊文学的立马不吱声了:人民日报就不说了,就说收藏年鉴:这是国家文物局出版的,扪心自问,还是相当权威的……
“好家伙……这上面还说: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兴,尽掠项式收藏,运至京城……乾隆年间编著的书画藏品著录文献《石渠宝笈》中,来自项氏收藏的历代名家的书、字、画,碑帖、拓片足有四万余……故宫的书画类藏品有多少?”
“肯定不止十万件,但要除去明以后的,还真就说不准……”
“一家收藏,半座故宫……长见识了!”
“明白了,李定安的意思是:这本书原先是项式收藏,顺治时流入皇宫,所以清代的那些印都是真的。”
“什么项式收藏?是项氏伪造。”
“那又是怎么流出来的?”
“多简单……城头变换大王旗,说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京城……那些进过京的军阀,哪个不从皇宫里偷东西?”
“真就说不准……”
就这样,你查一点,他查一点,再半猜半蒙,网友和藏友们竟然理出了那本书的大致脉络:项氏伪造,清内府收藏,乾隆鉴赏,并盖了印……
大致就是如此,当然,细节远比这个要精彩:项墨林不仅仅是明朝中晚期中国最大的古董商、最大的收藏家,更是当时最为权威的鉴定家。全国知名,而且是无人可比肩的那一种。
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对了,不然项氏那些连万历和乾隆都惊叹不已的藏品是怎么来的?
既然鉴、藏、收、售为一体,当然就免不了仿和伪,就连相关史志都有记载:项墨林遴选能工巧匠,制榻、架、柜、奁、盒,及彝器、金石、古玉……等等等等,镌以铭识,惟肖惟巧,毫发无差,假能乱真。
当时的“嘉兴项氏”,已经成了仿古、伪古的代名词。
书画类的仿品更是不用说:他与文徵明父子皆是至交,来往甚密,时常请父子三人写字作画,专仿宋元名家之作。包括苏轼在内的宋四家,黄公望在内的元四家,以及赵孟顋等等等等。
还有文徵明的弟子,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几乎就是他培养出来的:仇英成名之前,动不动就住在项府,临摹前代名家之作。
还有同时期与仇英同属吴门画派的几位名家、明晚时期的董其昌、以及许多名气不如这二人,但临摹能力极高的书法家以及画家,都受过项氏的资助,以及类似的经历。
包括项墨林父子,也是同时期一流的字画名家,他们自己仿的,就更多了。
而所用的纸、墨、颜料等等,大都是项墨林搜罗来的前朝之物,做旧手法也极为高明。所以别说现在都已过了四百多年,就是当时,能辩出项氏仿品真伪的鉴定家也是少之又少。
仿出来的作品,当然被项墨林以真品卖了出去,然后再以重金搜购名家真迹,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不夸张,光是故宫之中收藏的出自项默林之手的赝品,就要以“千”计。李定安甚至见过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的《赐岳飞批剳卷》及手札,也就是历史小说中的十二道金牌。
同样,也是项墨林伪造的,上面甚至有康熙和乾隆的亲笔题跋。
所以,一本周彦邦的手抄本算什么?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