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直的话语中,不难听出他觉得外戚干政不是什么好事。
“外戚乱国,不独汉朝有,之后的唐朝、宋朝,都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一些外戚不学无术,依仗皇亲国戚的身份,胡作非为、欺男霸女。”
“有鉴于此,我大明太祖高皇帝立国后,就开始制定相关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外戚干政现象的出现。”
“我朝史官有记载,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我大明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固然与制度约束有关,但与后宫的贤明也不无关系。”
“比如高、文二后,她们都自觉地抑远外氏。”
王直口中的高、文二后,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以及太宗文皇帝朱棣的徐皇后。
“尤其是太祖高皇帝原配孝慈高皇后马氏,在太祖治国期间给了他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并且都得到了采纳。”
“太祖高皇帝有感于此,便想着给高皇后的亲戚族人封官加赏。”
“然而高皇后都断然拒绝,并言: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
“除了断然拒绝之外,高皇后还拿前朝外戚骄佚致祸举例,让太祖吸取教训。”
“对此,高皇帝不禁连连点头称赞,亦不再提给外戚封官,只是赐了一些金帛而已。”
“太宗孝文皇后同样如此,表示给外戚封官非己志,直到临终还在劝太宗毋骄畜外家。”
王直之所以说起马皇后和徐皇后的贤惠,就是想用祖宗之法来逼迫朱祁钰改变心意。
“诚如东王先生所说,我大明历代后宫皆有母仪天下之态!”
朱祁钰能怎么办,他不可能说自己祖上的坏话。
更何况明朝的皇后、太后,确实也多是贤惠之人。
再往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张太后,不但和三杨一起辅政,更是两次帮着她的儿孙坐稳了皇位。
就连朱瞻基的孙太后,虽然有夺门之变的污点,不过也有其闪光点。
其一,要不是孙太后识大体,就不会有朱祁钰登基,也不会有瓦剌兵临城下的绝地反击。
其二,孙太后不赞成复辟的儿子杀于谦。
其三,孙太后也有遏制外戚的事迹,朱祁镇想要重用孙太后的几个兄长,孙太后都不是太支持。
朱祁钰看人,也不是非黑即白。
人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是草木无情。
屁股决定脑袋。
站在孙太后的立场,当然是想自己呃呃呃儿子活着过来,也想由自己的子孙登基称帝。
只不过朱祁钰也知道自己所处得罪位子,他不可能和孙太后共存于世。
“东王先生之言,以偏概全了!”
朱祁钰这是打算和王直“讲道理”。
“外戚固然有祸乱朝纲之事,不过也有功在社稷之举。”
“卫青和霍去病叔侄,乃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本家,其北伐匈奴、封狼居胥之功彪炳千古。”
“汉明帝明德皇后父亲的马援,西破陇右,南征交趾,北击乌桓,赫赫战功。”
“汉章帝章德皇后的兄长窦宪,率军两次大败北匈奴,彻底消除了北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有燕然勒石之功,同封狼居胥并列。”
“陆逊为孙策之女婿,在夷陵之战中战胜刘备,对三足鼎立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逊之子陆抗,是孙吴最后的名将,多次击退羊祜的进攻。陆抗死后不久,东吴就被西晋灭亡。”
“宋太宗第二位皇后懿德皇后的父亲符彦卿,北宋初期名将,多次参与同契丹的战争,名震敌国。”
“宋太宗赵光义第三任皇后明德皇后之兄李继隆,参与攻灭南唐和北汉,参与了北征辽国的战争,多次击退辽军。”
朱祁钰停了一会。
“至于我大明朝,外戚名将也有定国之功。”
“太宗文皇帝仁孝皇后之父徐达,追随高皇帝起义反元,参与鄱阳湖大战击败陈友凉,攻灭张士诚。”
“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北伐攻占元大都,驱逐元顺帝,灭亡元朝,乃是我明开国第一功臣。”
说到徐达,朱祁钰其实也觉得有点牵强附会。
因为徐达去世时,朱棣尚未发动靖难之役夺位成功。
但徐达作为仁孝皇后的父亲,也确实是外戚身份。
“太祖高皇帝郭宁妃的兄弟郭兴、郭英,二人均位列准西二十四将,跟随太祖高皇帝立下诸多功劳,开国后也均位列侯爵。”
王直不是列举了王莽和杨坚两个外戚改朝换代的例子吗?
朱祁钰就用了十个历史上武功赫赫的名将,来反驳王直的以偏概全。
“至于东王先生顾虑因天子年幼而失国,难不成权臣枭雄没有外戚身份,他们就不篡位了吗?”
朱祁钰又补充了一句。
“华夏传承,重血缘传承之亲!”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