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领兵之将是否能征,所辖之兵是否惯战,便是影响交战胜负的主要因素。
于元沐而言,这是大战之前必须了如指掌的敌情。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他担心自己掌握的敌情已然过时,或者并不全面。
故特意询问杨彦超。
毕竟身处睢陵战场的杨彦超,对当面梁军要更了解。
“萧锋已被末将重创,月内应无法出战。
梁将之中最可虑者,当属范雍。”
杨彦超回道。
想起自己被范雍追击的狼狈,他便带着浓浓的恨意,说出了范雍的名字。
追击途中,二将曾短暂交锋。
正值锐气的范雍,无可争议的略胜一筹,这便是杨彦超心中的隐痛。
他有意再战范雍,扳回一局。
他的心中同样清楚,萧锋已老,范雍却是正当壮年。
自己以全盛之姿出战,伤得了萧锋,却必难胜范雍。
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悍勇如他,必须与范雍分个胜负。
“梁帝启用范雍了么?”
骤闻范雍之名,元沐颇感诧异。
十年前的南北和议,北朝的主事人正是他。
当时,他所提条件之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
诛范氏父子,则南北罢战!
和议,是秘密进行的。
当时,两朝大军仍在江淮决战,且梁军处于守势。
身为梁军阵前统帅的范隆之,坚决主战,且为南梁主战派之领袖。
其嫡子飞将军范雍,率左游击军冲锋陷阵。
纵横驰骋,睥睨群虏,堪称主战急先锋。
时任右游击将军兼济阴太守的萧锋,隶属于范隆之麾下。
他与范雍并肩作战,同样是主战派的一员。
然自南梁立国始,十年间南北战事不休,税赋已然入不敷出,国力渐衰。
为应对来自北朝的威胁,又不使百姓负担过于沉重。
时任尚书令的范隆之,号召南梁士族出粮出人,并以身作则。
他清楚得很,不在战场上击退北朝大军,是不会有和平的。
能战放能止战,亘古不变之真理也。
故于南梁而言,再难也必须挺住,坚持抗战到底。
战事旷日持久,被迫舍财、私兵损耗严重的南梁士族,渐有不满。
厌战情绪,犹如星星之火,渐有燎原之势。
尤其是出身江南的士族,他们并无北伐中原之志。
在他们看来,与其空耗国力苦战北朝,不若俯首称臣,偏安江南。
出身门阀的范隆之,自然知道他们的心理,也知道他们的短视。
他依然坚决主战,自有原因。
客观上,主战也是符合南梁国家利益的。
须知若不能在战场上展现实力,俯首称臣不过是一厢情愿。
道理很简单,北朝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便不会接受南梁的称臣。
俯首称臣,终归也是要看实力的。
北宋拥澶渊之胜,放能俯首于辽,换来百年和平。
南宋若无岳武穆之郾城大捷,一举歼灭金兵精锐,乘胜兵进朱仙镇。
宋高宗便是派出一百个秦桧,也无法俯首于金,延续百年国运。
故战乃和之前提。
虽不知五百年后之宋辽和议,更不知六百年后之宋金和议。
范隆之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梁书·武帝纪》载曰:
魏彭城王元沐兵行险招,欲破高祖。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