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淮转身之前,就已经给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面的好几个上前交卷的人,都被朱棣给漏掉了。
“身长七尺有余,面白无须,长相俊朗,气质温润如玉,举手投足间洒脱自然。”
似乎这个人的形态相貌都已经刻入了朱棣的脑子里,让朱棣想忘也忘不了。
不仅如此,在这一刻,朱棣心中还涌起了一种种异常强烈的感觉。
他强烈的感觉到,眼前这位气质不俗的年轻人,或许就是他苦苦等待了两年之久的那位“天道”!
朱棣深吸两口气,强压下了心中的激动,但他在平静下来以后却突然觉得后面的人不看也罢,于是转身离开了暗间。
......
阅卷与录取是乡试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考生来讲,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考生答完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后,交由主考官与同考官评阅,并确定录取与否。
考生的试卷经弥封、誊录、对读后,形成朱卷,考官对朱卷进行评阅。
一般说来,试卷首先由同考官评阅一遍,选择其中优秀的答卷交给主考官复阅,最后决定去取。
参加乡试的考生人数很多,考试试题也很多,考生三张答卷堆积在一起,数量也是十分庞大了。但阅卷官仅主考官与同考官总共只六人,试卷又限定在十天左右阅完。这就造成阅卷的仓促突击,敷衍塞责,而无法认真评阅比较。
于是,明代乡试阅卷往后逐步开始形成只注重首场试卷,尤其重视首场的“四书”义。
只要首场所作“四书”义的卷子被取中,考官对其他几场的卷子,便不认真审阅了,即使其他几场所答之卷“苟简滥劣,至于全无典故,不知平仄者,1亦皆中式”。这种只重首场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完全出于考官有意保护首场取中的考生最终被录取,也是由于考卷太多,根本无法对所有答卷进行严格认真评阅的缘故。
好在,现在还不是大明朝中后期,这种只重首场“四书”义的情况还没有出现。
这次的乡试录取的流程也有些不一样,因为皇帝朱棣就在阅卷现场,而且他指明要考官们先看策问!
这位皇帝陛下可不是什么善茬,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人的血,这些考官自然没人敢提出异议。
虽然策问在他们看来没有四书重要,但确实也是乡试中的一环。
既然皇帝陛下想先审策问,那便依他吧,犯不着为了这么点小事儿丢了大好头颅。
看着这群辛勤的考官,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道:“若你们看到有什么比较奇特的策问答案,可以呈上来给我看看。”
朱棣话音刚落下,马上有一位刚刚年过而立之年的考官,小心翼翼的拿起试卷说道:“禀陛下,此篇策问的答案...甚是奇特!”
朱棣眉头一挑,当即伸手道:“拿过来!”
考官抱着试卷小碎步跑到了朱棣跟前,然后恭敬的弯腰双手奉上。
朱棣伸手接过卷子,先是打量了一下写的密密麻麻的卷子,而后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大概意思就是:“明初之时,太祖鼓励百姓尽可能多地去耕种土地,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大量优惠的税赋和徭役,还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把他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之上。
随后户贴制度和黄册制度应运而生,还对人口的职业也加以详细登记,并且这个职业还会一直被世代继承下去。这就意味着职业决定了整个家族的赋税徭役基数的大小,而这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这个户籍管理制度在明初收效甚好,百姓对承担的税赋和徭役都能接受,而且还尚有盈余,温饱可以得到保证,地方和朝廷也尚能维持税收平衡。
可当时日一久,随着大明军队规模的扩大,宗室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天灾和战争的侵害,如今的这个户籍管理制度恐怕就会成为百姓身上的枷锁。
过高的赋税和徭役,会迫使百姓冒险迁徙.....”
看到这儿,朱棣的眉头已经快拧成了一股绳,眼中也多是一丝不解和茫然。
他从未想过,老爹为了百姓有田种为百姓百般着想而建立的户籍制度,竟然有一天会变成百姓身上一道沉重的枷锁。
看过了这位考生对户籍制度利弊的分析后,朱棣对现有的户籍制度的信心也产生了动摇。
他连忙接着往下看去,希望这位考生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
“户籍政策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人们的流动性。同时因为职业的限制,使得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变得低下,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连带着导致国家的军民技术和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究其原因,还是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加上大明抑制商贾,导致了经济难以发展。随着大明军事、宗室等各方面开销的增长,百姓的徭役大大增加,再来点儿天灾人祸什么的,整个国家难免就会陷入混乱。
要想强兵富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户政改制势在必行。同时解除职业限制,让人口流通起来,再鼓励商业.....”
看到这儿,如果不是朱棣事先有心里准备,肯定会当场发飙并且怒骂此子“满嘴荒唐言”。
明朝建立户籍制度除了给百姓谋福祉外,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控制人口,征税和防止造反。
要是真的开户籍制度,那对于现有的制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一个没处理好,那就是整个国家整个王朝土崩瓦解、分崩离析的严重后果,光是想想都实在是让朱棣心惊胆战。
由于试卷空间有限,还有许多问题陆淮无法进行详细的解释,这让朱棣太阳穴突突突猛跳的同时,也对个中细节充满了好奇。
但这篇策问拿出来的话,肯定会被考官们批为荒诞不羁。此人别说中举了,不被报官抓起来都算好的。
因此,为了不让那人走出自己的视线,朱棣特意点名道:“这篇策问答得颇有深度,考虑问题的角度非常的新颖。只是篇幅有限,尚有许多问题未来得及详细解答,想来此人应该是个不可多得的实干型人才。
这样吧,若此人前两场考试都能过及格线的话,就批他一个举人。”
皇帝钦点状元都没问题,更何况仅仅只是一个举人。
考官们自然没有意见,只是忍不住有些好奇写出这篇策问的考生,到底是何方神圣?
十天时间很快过去。
当最后结果出来时,考官这才终于知道了那位被陛下钦点举人者的名字:陆淮,应天府江宁县陆家村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