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统治者严格限制道教活动,道教在教理教义上逐渐失去创造性,走向了衰落。唯有明朝武当山真武崇拜曾盛极一时,清朝道教的主要活动则在民间。
近代,道教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在几大宗教中势力最弱、政治影响最小。道教组织松散,许多道士文化水平低,缺乏宗教知识,但道士陈撄宁、易心莹等,仍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延续了道教的法脉。
五斗米起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张陵,东汉人,传为张良后裔。传说,张母夜梦神人自北斗而降,给她服下一颗香气袭人的丸药,于是就此怀孕;又说张陵降生时,异香满室,数日不散。
张陵自幼聪明,与“道”结下不解之缘。7岁时,他就开始研读《道德经》和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等书籍。24岁时,他被乡里举荐,入太学学习。
后来,张陵被朝廷征召为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在任期间,他体恤下情,勤政爱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是,张陵很快辞官归隐,到北邙山修道。
多年后,他带着弟子离开北邙山,寻找更好的修炼之所。传说他们在一只仙鹤的指引下,来到了山色秀美、人迹罕至的云锦山,于是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使用九鼎丹法炼制仙丹。
云锦山炼丹
传说,第一年红光照室;第二年丹炉顶上出现五色祥云;第三年九鼎神丹炼成。丹成之后云锦山现出龙虎之形,张陵认为这是神丹炼成的祥兆,于是改称云锦山为“龙虎山”。年过花甲的张陵服用了九鼎神丹以后,变得鹤发童颜,耳聪目明,健步如飞。
炼丹成功后,为了向世人传道,张陵便率弟子数人从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金牛古道进入蜀中地区,将风景秀丽的鹤鸣山选为传道的基地。
在鹤鸣山中,张陵将《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神话为太上老君,奉其为道教教主。他将《道德经》作为道教主要经典,并撰写了《老子想尔注》等24部道书。
《老子想尔注》
在这本书中,张陵断言老子就是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他还声称,君主如果按“道”去治国,国家就会太平。凡人如果按“道”去修行,就能长生不死。为了坚定徒众的信心,他还自称得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
有一年,蜀地瘟疫流行,张陵便和弟子们运用灵符、法水、神咒等救治世人。人们口耳相传,都说他医术神奇并能降妖伏魔,都纷纷拜入其门下,跟随他修习道术。张陵常教导弟子要修心养性、救治百姓。他还教老百姓制盐谋生,人们极为敬服他。
此外,张天师还设置专门的静室,让病人在静室内打坐,诚心诚意地向神灵忏悔,再由教徒为病人写“三官手书”。即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写成文书,手书内容说自己遭受疫灾,难以医治,诚心忏悔,祈愿太上老君及三官消除前世今生的罪业。
三官
“三官”即指来源于古代神话的天官(天帝)、地官(地神)、水官(水神)三神。古代神话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经过这样的心理疗法之后,再辅以张陵配制的符水、药物,治愈了很多病人。老百姓从此将张天师视为神明,争相皈依他的大道。
入道的人需交纳五斗“信米”。遇到饥荒时,就拿这些米接济灾民。在那个灾殃不断的时代,这一举措受到了穷人的欢迎,入道的人越来越多。后世将张陵创立的教派称为“五斗米道”。另外,由于张陵有“天师”之称,所以该教派也叫“天师道”。
可以说,张陵才是道教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据说,他活到123岁时得道成仙,和夫人雍氏、四个女儿在青城山云台峰白日飞升,其子张衡继承了天师之位。
张陵所创建的五斗米道,是一个具有道德性、社会性的宗教团体。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所以能盛行千年,与其早期就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大有关系。作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陵受到历代信道君王的尊崇,被尊为天师、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在张陵之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相继担任天师,继续传播五斗米道。张鲁任天师的时期,五斗米道发展迅猛,教团组织愈加严密,而且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张鲁以教法治民,讲求诚信,统治汉中多年,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太平道——张角创教与黄巾起义
张角,河北巨鹿人。他和张陵一样,也致力于创立一个庞大的道教组织,其最终目的,却是要扯起反封建的大旗。东汉中叶以后,封建王朝横征暴敛,加以水旱频仍,疫病流行,老百姓苦不堪言,张角便领导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
张角巧遇南华老仙,得蒙传授《太平要术》。后来,张角开始在各地传道,其所建教团为太平道。张角便遣弟子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暗中宣传《太平经》中反对剥削敛财的主张,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十几年间部众发展到几十万。
张角入道
《三国演义》中写道:“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张角“周遍天下,置三十六方,各有所主”,即把所有信众按军事形式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每方各设渠帅总领其事,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组织各“方”教徒,秘密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决定在各地同时起义。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张角提前行动,起义军头戴黄巾,一时“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然而,这次起义由于起事仓促、准备不足等,进展并不顺利。后来,张角病死在军中。不久,他的弟弟张梁、张宝也都战死。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黄巾军迅速瓦解。
起义失败之后,太平道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于五斗米道。
这次起义是由张角领导的道教组织“太平道”发起的,标志着道教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起义,意义重大。
分分合合——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
道教产生后不久,就分裂出众多派别,它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与社会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教派别。
东汉末年,最重要的道教组织是符录派。符录派又分两支,即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后来,太平道并入五斗米道。之后,五斗米道又分化为“天师道”和“正一道”。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道派是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和楼观派。天师道在上层社会的势力较大;上清派是新兴道派,以南岳魏华存为第一代尊师;灵宝派兴起于江南一带,得名于《灵宝经》;楼观派活跃于西北地区楼观一带。
东晋的葛洪是官方道教理论和仪式的奠基人,其葛氏道在道教中有着特殊地位。葛洪热衷于炼丹秘术,一直过着“神仙丹鼎”的炼丹生活,其著作《抱朴子》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他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
魏华存
魏华存,东晋女道士,从小喜欢钻研老庄之学。后沉湎于神仙之道,经常服用胡麻散、茯苓丸等益气之药,练习吐纳,摄生致静。传说,她得仙人传授《上清经》《黄庭经》,隐居在南岳衡山精修,年过八旬,肤如凝脂,颜如少妇,最后化形飞升。
北魏的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极力取消原始道教的政治性、组织性,积极维护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教规教仪,努力将道教纳入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轨道。从他开始,道教才正式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开创了茅山宗。他自幼聪明异常,10岁时就有志于养生之道。后来,他归隐茅山,佛道双修,在道观中设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后来,茅山逐渐成了上清派的中心。陶弘景晚年显赫一时,梁高祖太子曾随陶弘景学道,齐梁间侯王公卿从陶弘景授业者达数百人,人称“山中宰相”。
茅山道士大都学问高深、声明远扬。隋唐时期,道教进入鼎盛时期,茅山派则是当时道教的主流,著名的茅山道士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被请到京城,与皇亲国戚论道。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
宋元时期,北方的全真道和南方的金丹派较为兴盛。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流。南方的金丹派由东汉末年的金丹派发展而来。宋元以后,道教的主要组织派别没有太大变动。
全真七子
王重阳的七大弟子,皆俭朴刻苦,不事营造宫观,专注于内修“真功”。他们先后开宗立派:马钰创遇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刘处玄创随山派,丘处机创龙门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静派。
走向民间——道教的民俗化之路
进入明朝中期以后,正统道教在上层统治者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但道教的多神崇拜、内丹炼养、积德行善等宗教观念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们与儒、佛二教的通俗教义相混同,与传统的宗教、迷信观念相融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道教所崇拜的神灵,有很多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的。如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包括城隍、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雷公、土地、关帝、灶神、门神等,原本都只是在民间流传,后来逐渐被道教发现、吸收、改造,成为道教众神中的一员。
古代社会,科学落后,人们常常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寄希望于神灵的佑助,这就是民间神仙信仰的源头。善男信女们祈雨拜龙王,消灾奉关帝,治病祷药王,想发财敬财神,求子嗣供娘娘,求功名拜文昌,出海保平安拜妈祖。
上述对道教俗神的崇拜祭祀,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在那些善男信女眼中,不同的神有着不同的职责,能解决的问题不同,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同。如正月十五奉天官赐福,腊月底祭灶王,城隍庙看抬神,东岳庙逛庙会等。
另外,八仙、财神、福禄寿三星等是道教所特有的神灵,他们也都得到了民间的普遍祭祀。祭祀活动离不开道教法术,如祈雨、送子、超度、求签等,其内容是很多样化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民间巫术,经过道教的改造,变得更加系统化。
劝善书
《太平经》《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文帝孝经》等,是道教有名的劝善书,大都以封建伦理为宗旨,劝诫世人修道积德、行善去恶,极力宣扬善恶报应思想,鼓吹鬼神奖善罚恶。劝善书大多通俗易懂,易被广大下层民众接受。
在中国民间的各种节日活动中,也可见到道教的影响。例如,在春节这个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中,就随处可见道教的影子。敬灶神、贴门神、贴桃符、燃爆竹这些风俗,无不与道教相关。
道教与民俗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原本道教特有的节日活动,如道教神仙诞辰的庆典活动,在民间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元宵节就是由庆祝天官诞辰的上元节演变而来的;鬼节是由中元节演变而来的,民间多在这一天祭祀死去的亲人,祈求亡灵鬼魂早日得到超度。道教的某些庆典、节日,也糅进了许多民间娱乐方式,如人们熟知的“庙会”等。
扶乩等方术也是道教世俗化的表现。道教的扶乩在南宋时就已流传到民间,到了明清之际,扶乩之风愈加兴盛。从巫师、道士至文人士大夫,从宫廷贵族到市井小民,热衷扶乩的人数不胜数。
道士假借扶乩降笔造作经书,读书人凭扶乩猜测科考试题,老百姓祈求乩仙降赐仙方治病。其中经书造假,是明清时代的道教的一大弊病,托名吕祖、关帝、文昌降笔的假经书尤为多见。其中讲述内丹功法的书极少,通俗的劝善书、功过格极多。
道教的教义、信仰及行为规范
道法自然——道教教义的精髓
要想理解道教教义,必须先明白“道”的概念。可以说,“道”就是道教教义的精髓,搞清楚了道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掌握道教教义。
第一次把“道”作为最高哲学概念提出的,是道家创始人,后来被道教神话为“太上老君”的老子。他把“道”看做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认为无形无象的“道”具有创生的特性。世间万物是“有”,源头就是“无”,“道”是创生“无”的东西。
在老子眼中,“道”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任何事物,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由“道”驾驭、规范、控制着,从万物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有三个特性。首先,“道”是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其次,“道”有虚和静的特性。再次,“道”有无为的特性,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妄为。
建立在道家学说基础上的道教,对“道”的思想精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首先,道教仍然将“道”视为永恒存在的世界的本原。其次,“道”无所不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再次,“道”的本体是无,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
道的德性
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道教对“道”的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道”可以幻化成神。道的形式是虚无的,但具有神性。形象地说,分散时它是无形无象的气,聚集起来便是神。于是老子便被塑造成这样的神——太上老君。二是认为“大道”有生化功能: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三是发展了对“德”的解释,认为“德”是“道”之得。“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对具体事物来说,得到了“道”或者没有失去“道”就是有“德”。
“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德”是“道”的体现,但“德”也是要靠人们自己去体会的,因此要“修德”,只有“修德”才能“合道”。要力求处处合乎“道”,一开始只是成为一个有德之士,继续下去,与道合为一体,就是得道的人——“真人”。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归根结底,道的规律在于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属性,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的来说,就是顺乎一切事物和世界的本性,顺乎规律行事。
神仙崇拜——道教的终极信仰
老子提出的“道”,是哲学上的道,是有科学性的。道教则相信世上有神仙存在,把成神成仙当做终极的奋斗目标。道教信徒们虔诚地信奉道教、炼丹修道,正是在神仙信仰的驱使下进行的。
道教关于神仙的信仰和追求,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讲源于所谓的“大道”。道教不仅认为神仙创造了宇宙万物,还在臆想中认定宇宙间存在一个神仙世界。其中,既有开创天地的三清尊神,也有统率天地的万神之首玉皇大帝,玉帝之下有四方天帝辅助玉帝统管天地,称为“四御”。其权力很大,分工明确。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