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朱椿欲言又止。
他和朱棣自小关系不错,也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的清洗功臣中走过的藩王,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心中默默为代王祈了个福,他也就不在说话,而是和朱允炆聊起了关于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情。
无论是货殖府,亦或者是大明皇家银行,都与以前朱元璋的政策背道而驰。
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他曾经出了一个《大明武诰》,这个律令规定武将不准经商,武将不准青楼听戏,武将不准荒废赌博,一旦发现,剁手跺脚。
有许多侯爵,就因为违反律令被处罚。
而大明的武将乃是世袭罔替,这就导致武将根本不可能参与经商这种事情。
蓝玉案,胡惟庸案等案子,背后都有勋贵勾结起来谋利之事,朱元璋发家与贫苦百姓,深谙官商勾结的道理,对这类勋贵侵吞民脂民膏深恶痛绝。
于是,他严格禁止勋贵经商。
捎带着,大明的诸多皇族,也不准经商,不准做官,不准从事其他户籍的行业,只能当闲人,不好好躺平就不能继承万贯家财。
现如今,朱允炆这个货殖府,海贸公司,皇家银行,皇家学院,处处和朱元璋前期的政策背道而驰……
蜀王朱椿深吸一口气,凝重说道:“陛下,咱们这大明货殖府,还有皇家学院,以皇族掌军,经商,处处有违太祖皇帝之法令,若是一国之法度,朝令夕改,百姓和臣民恐有非议。”
朱允炆翻了个白眼。
“蜀王,你这句话朕不能赞同。”
“洪武皇帝立下的法令,关我永乐皇帝何事?”
“世间俨有万古不变的法度?”
“皇爷爷在的时候,我大明要求稳,元朝以宽失天下,以至于皇权不下县,天子的命令出不了北平大都,地方乡绅为非作歹,税收收到了一百多年后,好好一个国家硬生生搞的灾祸四起,流民起义不断。”
“所以,皇爷爷以严治国,重建纲常,救济斯民。”
“但治国之道,应当松弛有度,皇爷爷的法令严,朕就需要宽一些,衣禀足而知礼仪,百姓首先要富裕起来,民间有钱,老百姓能赚钱能吃饱饭,自然而然就会爱戴朕,君不见大唐强盛?”
“大唐万国来贺,不修长城,就是因为皇帝有天下皆为臣民的胸怀和大度,而且贞观之治时,君主真正做到了从谏如流,以民为本,可是厚德载物四字,有哪个君主担得起?”
“咳咳,朕好像担得起。”
“你之前不说还好,一说,朕也觉得皇爷爷的律法太过严苛了。”
“很多律法,动不动就要割舌头,剁手跺脚,着实严酷,以后小罪责全都改成徭役,大罪责再判罚死刑,中罪则是多年徭役,罪大恶极伤人或者害人性命这种,允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事儿朕回头就交代暴昭去做。”
朱允炆说完之后,朱棣眼眸眯起。
他眼神有些恍惚,和蜀王朱椿对视一眼,朱棣是个心智十分坚定的人物,但是有那么一二刻,他觉得自己自问做不到朱允炆这般。
“若是老百姓骂你呢?”
朱棣问道。
朱允炆皱眉道:“骂我?”
“那我肯定杀他全家啊,朕又不是什么好人。”
朱允炆很无语地说道。
朱棣:……
他深吸一口气,收回自己心目中觉得自己不如朱允炆的这个想法,端起一杯茶水,抿了一口道:“轻徭薄赋,轻罪不惩,此乃良策,百姓必定欢喜。”
蜀王朱椿也嗯了一声。
他思索了一番又说道:“这般一来,百姓渐渐释放民力,可以从事百业,又势必涉及到户籍管理,我大明如今没有路引,不可出百里之乡,户籍路引又如何规范?”
大明的户籍制度十分严格。
如果老百姓随意离开自己的居住地,抓住严重者直接抄斩。
这是当年为了移民,巩固云贵川和甘肃这些地区施行的政策,也是为了云贵川和广西等地许多边关卫所的安定,毫不夸张的说,在朱允炆前世那个时空,云贵川和广西百分之八十的汉人,不是明代湖广移民,山西移民后代,就是大明九边卫所驻扎的官兵。
这户籍制度,对于这些地域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户籍制度在元朝限制反而没那么严,因为元朝对地方基层掌控力度很弱,否则也不会十来万人修建黄河堤坝导致天下大乱。
明初为了稳定,户籍制度十分严厉。
这也是为何,大明能够做到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迁徙移民,也能够做到,几十万人修建南京城,十余万人修建紫金山明孝陵,还有几十万边关卫所将校官兵戍边不乱。
朱允炆提出的几个政策,尤其是通商。
对于户籍制度,是一种挑战……
朱棣想了想道:“户籍路引,此时还不能放开,否则九边的百姓会大量涌入中原,九边耕地无人耕种,所以对于商人,商户,可以出台专门的路引,得时机成熟才行,当年唐宋时,尤其是唐朝,通关文牒可通行大唐,我大明将来,也要重现此景。”“宋朝商业发达,各地往来,文牒即可,之后,朝廷应当注重文牒,便利百姓。”
蜀王朱椿也道:“本地户籍,本地经商无需路引,出县经商,需经商路引如何?”
朱棣淡笑点头道:“不错,以北平为例,北平多有色目商队贩卖牛羊,在北平购我汉家布帛,丝绢,茶叶,盐铁贩卖去草原,获利颇多,咱在北平时就常常思考,为何名商大贾多是色目商人,我汉家巨商却少?路引不通所致,西北沙漠人烟稀少,货物紧缺,酋长汗王往往将商人奉为座上宾。”
“而西方各国粮产贫瘠,却多产宝石金银,以金银换粮获利颇多,而我华夏则是粮田田地多,百姓种地便可成活,不需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所以不易出巨商大贾。”
“但我华夏物产丰饶,若是大明放开各地路引和户籍限制,物产流通,必出大商。”
蜀王朱椿也道:“是啊,川西吐蕃之地也是,贩卖盐巴和茶叶的马帮头领极有地位,各地头人都要盛情款待,寺庙佛头也多资助,越是偏僻之所,商人地位越高,反之,物产过于丰饶之地,则是兵威强盛者为尊,如今我大明带甲之士百万,足以保护商道。”
“皇家货殖府,货通天下,大有可为。”
楚王朱桢本来坐在一边不敢说话。
此时见朱棣都开口了。
而且蜀王朱椿也有言语,天子朱允炆一副我很受用,你们继续说的模样。
不由得有些蠢蠢欲动。
其他几个挨得近的藩王,也是吞着口水你看我我看你,想要提点建议。
哪个藩王不爱钱财啊,没见之前先献媚的藩王都得利了吗?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开口说话,天子朱允炆就很没有形象的开始剔牙,随后站起身来,走向其他的桌子上来回巡弋,训斥那些不好好吃饭,浪费粮食的藩王,王世子。
朱允炆怒了。
本天子好不容易攒下些家底容易嘛我,你们吃饭还各种浪费!?
如今这个时代,受限于作物没有大流通,皇宫里吃的也很少,远没有大明中后期那般繁复,食物也多比较精致,但味道在佐料上少很多,没有味精,没有蚝油,没有各种科技与狠活儿佐料的淮扬菜,又混合着一些元朝宫廷和南宋宫廷中曾经流行过的烤肉汤食等食物,还有北方汉人喜爱的炊饼,各种肉馅饼。
一些藩王胃口不佳,或是觉得难吃,吃几口便扔掉……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韩王,你也太挑食了吧!”
“不准浪费,否则罚款!”
“你们看着朕干嘛?非重罚不能让你等明白粮食贵重!”
“沈王唐王,你二人居然将肉给挑出来扔了,民间不知道多少百姓吃不起肉!”
“你二人等会,一人罚款一千两!”
“你等几个瞪着朕干嘛,竟然藐视朕,惶惶然有谋逆之相,罚款一千两!”
朱允炆巡视各桌,安心搞钱。
锦衣卫们全都佩戴刀剑,在周围巡弋,这使得二代藩王和年岁比朱允炆小的藩王,藩王世子们,全都不敢乱说话,而锦衣卫明晃晃的刀剑,也让被罚款的藩王和王世子敢怒不敢言,还得跪下谢恩,剩余没遭殃的埋头哐当哐当干饭,化身大明干饭人。
但饶是这样,还是被朱允炆敲出几万两银子来,理由从眼神不善,有藐视圣上之意,到穿着不敬,长得比天子帅气,影响了天子自信心,再到吃面不吃蒜,以及不食香菜这种毛病……
“身为大明藩王,连香菜都不吃,那你王府中人岂不是都吃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吗,罚款!”
“你一个人不吃香菜,天下就要有千千万万个人不吃香菜,罚款万两!”
“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朕喜欢吃蒜,你不吃,是不是想反朕!?罚款!”
“此乃是谋逆大罪,罚款万两!”
“你浑身冒汗,低头不敢看朕,是不是心虚想谋逆!?没有?没有也要罚款!”
“朕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个好人!”
“这应天府,不允许有比朕还帅气的皇族!”
楚王朱桢看的瞠目结舌。
饶是燕王朱棣脸皮极其厚,也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年岁比较大,又比较有势力的几位王爷,蜀王,楚王,燕王,他们这几个王爷坐在一桌,见状都是表情古怪,莫不是老大(朱标)借了汉朝刘邦的种,朱允炆这个永乐天子,一股流氓青皮的感觉……
等巡视完诸王和二代世子,朱允炆背负双手,高兴地走回主桌,得意地对朱棣和朱椿,朱桢等人道:“王叔们,朕又讨得五万两银子,呜呜呜,朕终于能吃得起肉了。”
“皇爷爷偏心啊,给你们诸位王叔就藩,那就是几十万两几十万贯的大明宝钞现钞,给朕的内库呢?耗子都待不住了!”
“还好朕能自力更生,不然就要饿死啦。”
“你们盯着朕干嘛,朕这是正当收入,诸藩王世子不遵规矩,朕教他们懂懂规矩,回头他们还得给我发红包,感谢我教授他们呢。”
“皇爷爷在天之灵,见我等朱明皇族,十分的活蟹,非常的快落,一家人其乐融融,不知道多高兴。”
“还有朕这个皇帝,从不搜刮民脂民膏,朕只罚款我朱明皇族,这是何等的明君啊,朕觉得,百姓得知朕如此平穷,还免去人头税,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只问权贵罚罚款,不拿百姓一针线,说不定要给朕立个生祠呢!”
朱棣:……
朱椿:……
朱桢:……
朱棣眼神古怪地对朱允炆道:“陛下,天子似乎不该这般……这般搜刮诸王之财。”
“搜刮?”
朱允炆有些愠怒,瞪着眼睛。
“四叔,皇帝的事,怎么能是搜刮呢!?”
“而且朕早就定下了规矩,他们犯规,自然要罚款。”
“陛下的规矩是什么?”
“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朱棣无语,心知这个新天子犯浑无敌,更气恼的是,他内库明明有钱,但是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讹诈钱财,偏生不知道怎么找话来反驳……
在场坐着的大明诸多藩王,几乎都受过良好的宫廷礼仪教育,他们的教育让他们不会和朱允炆死缠烂打,但是偏偏朱允炆这般死缠烂打把他们拿捏住了。
这就和前世,一个自小接受精英教育的人,骂不过市井小巷中的撒泼妇女。
朱棣只得点点头:“好吧,陛下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朱允炆笑了笑,又站起身来,大声喝道:“诸王听朕言语。”
“诸王都是我大明皇家血脉,大家还有何良策,可以开源节流,为我大明广开财税的好办法,尽可以给朕提来。”
“若有良策,乃是万民之福,也是诸王之德,洪武太祖在上,也可含笑欣慰。”
诸王刚刚被朱允炆搜刮一番,本来心中都满是愤懑。
此刻闻言,全都心中一震。
皇室血脉,天家贵胄,没有哪个对至高无上的宝座没点企图。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皇帝的藩王不是好藩王。
此时听说朱允炆广开言路,大家全都激动起来。
有刚刚被罚款的藩王,提出建议,朝廷赋税难收,是否多增加一些小吏,基层收税,往往是十几个税吏要收百里之乡,难免有遗漏,应当学习洪武皇帝之策,将落第秀才,甚至读过书的童生,都收编为小吏,让他们去帮忙收税。
另外就是广开学校,培养通识文字,懂得算盘知道算筹的生员。
朱允炆当场采纳,并且让这位藩王负责培养税吏,日后在太学单开一科,广收天下读书人,去给大明皇室收税。
而别的藩王,藩王世子见状,纷纷惊了,陛下居然不趁机讹钱,反而赏赐!?
他们也就渐渐放开,七嘴八舌纷纷献计献策。
政策不仅仅局限于开财源。
有的人认为,要想老百姓富裕,得教他们读书认字,建议大明天子朱允炆多开学校,重新改编教材,元朝时候科举开的少,考试也十分随性,这直接影响到了大明,虽说洪武皇帝独尊程朱理学,但是力度不够,应该加大力度,这样天下间许多还在观望的读书人就会为大明所用,主动来参加科举。
明初,很多大儒不愿意为朝廷所用,他们还写反诗怀念元朝,就连编撰元史的大儒宋濂都在元史里夹带私货说元朝的好,这是因为元朝放牧式治国,地方权力和收税都丢出去了,地方的乡绅地主就是土皇帝,而儒学世家最得意。
因为他们喜欢的就是圣天子垂拱而治,皇帝啥都不管,士大夫们可劲儿剥削良民。
你大明洪武皇帝来了,居然要为民做主了,这不是反了嘛!
这种影响很深远,所以朱元璋在洪武初期很尊重读书人,因为治理天下需要读书人。
而加大力度尊崇程朱理学,无疑有利于统治……
朱允炆当场拒绝了这个提议。
“朕不同意!”
程朱理学提出的核心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洪武朝很适合,但是对于如今的永乐朝,不适合。
洪武朝是为了重建纲常伦理,自然需要存天理灭人欲,元朝九十多年,整个华夏社会风俗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老百姓的天地君亲师,妇女的纲常,弟子和老师的尊崇,孝道,兄弟之间的情感,完全不存在,变成了武力至上,互相厮杀互相抢夺。
价值观,成了草原那一套强者为王,弱者为奴为牛羊。
而且礼义廉耻都不存在了。
朱元璋登基之后,多次为天下守节的寡妇,尊爱老人的孝廉,孝子等,立牌坊,大举封赏宣传,为的就是让天下间的百姓都看到,这样的榜样力量。
朱允炆心里,程朱理学是可以用,但不能过于尊崇,因为前世那个时空,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变形了,寡妇不能改嫁,妇女没有地位要裹小脚,这样的程朱理学不是盛世王朝该有的。
一个盛世王朝,要有开明和海纳百川的气度。
朕的大明,决不允许出现这些!
虽说这个建议朱允炆没有采用,但是他还是对提出建议的这位藩王世子奖励,白银一千两。
诸王,诸藩王世子见状,积极性更高了。
他们也都是人精,立即有人提出,既然我大明朝廷不尊程朱理学为正统,那不如崇古复理,学习唐代,以诗歌取士,并且广开门派,重现唐宋八大家之风姿,鼓励民间搞文学创作,官方也要起到倡导作用。
朱允炆哈哈大笑:“可以可以,朕虽然不会写诗,但做个文抄公绝对合格。”
他可没忘记,要作本永乐大典呢。
而且宋代的发明尤其多,火药就是宋代发明,大明的人不比宋代的笨,给他们土壤和环境,大明必定能够赶上蒸汽时代,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领跑全球,成为一代帝国!
朱允炆没那么大雄心壮志,但是他自问,给这个时代种下些种子的能力是有的。
四叔啊,你忙,这事儿朕先帮你做了吧。
唐风古韵,重在开明,科举取士也并非一成不变,宋代时候科举就曾经专门为钦天监开科,考天文地理知识,还很重视算术,所以宋代的经济和发明都很多,也很发达。
如今的明经科等科举科目,更重视文章,少实学,大明科举,还有学术风气,应该风气更加开放,自信,更重视实学。
在明朝后期,科举就渐渐变形了,更多偏向政策,还有治国之道,但是实学很不受重视,很多举人进士都是书呆子。
朱允炆对这个提议表示赞赏,其实程朱理学也有格物致知,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圣贤做到?
能做到的都封圣了,说明这玩意儿不适合,朱允炆让身边太监记下这些提议,并且赏银一千两,示意大家继续提意见。
当即又有外地藩王,提出建议,各地藩王的官田,每年都要供养自己的藩王卫所,比如说庆王和肃王,能否把藩王卫所归还给朝廷,这样一来朝廷放心,二来藩王能混口饭吃,因为俺们封地那嘎达,是太穷了……
宁王闻言也是险些落泪。
朱允炆当即点头。
见如此,宁王朱权也提议收回自己手下兵权,自己只做领军大将,不需要供养大军俸禄这些,一切俸禄军饷,悉数由朝廷开支。
前世那个时空,宁王坐拥将近十万大军,却不反叛称帝,那是他不想么?
是手中没钱粮啊,北平作为大明北方军事重镇,在靖难时通州大仓有上百万石粮秣,这些粮秣足以支撑北方宁王和辽王等藩王卫所,而这些粮秣被燕王朱棣掌握在了手中……
否则,他宁王怎么会心甘情愿将朵颜三卫交给燕王朱棣,而燕王朱棣又哪儿来的钱粮收买朵颜三卫这些蒙古大兵?
打仗,打的是钱粮后勤啊。
诸王知道这是表忠心的时候,纷纷表态支持。
古往今来,最耗费钱粮的就是养军。
一来如今的大军,需要军马,火药,铠甲,武器,处处都得耗费钱财,如果是分封在富裕的地方还好,分封在贫瘠之地,如庆王和肃王,连自己王府都混不到一个,每年都得倒贴钱给周边卫所,否则卫所将官都要跑完了。
这也导致现如今朝廷吃空饷泛滥成风。
这种事儿,朱允炆熟,他在前世看那本明朝那些事儿里说过,明代边军吃空饷成风,五万人的粮饷,实际只有一万多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