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要不是郑和没调查清楚,大明就不用这么被动了。”
“册封文书才送到交趾,前朝便又跑出了一个更有继承资格的王子,这叫什么事?”
“对啊,这损的是大明的脸面,又让海外诸国如何看待大明。”
在这些人一言一语之中,仿佛郑和给大明抹了多少黑似的。
朱允熥也不着急说话,一直等这些人全部说完。
这才微微一笑,道:“各位都说完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们领的是交趾的俸禄呢,这件事情的本身难道不在胡汉苍谋逆篡位,诓骗大明为他父子正名吗?”
“你们不管事情的本质,却把矛头对准自己人,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又是啥?”
虽说凡老朱和朱标在,就会尽量避免朱允熥和文官的直接冲突,但有时候实在是朱允熥自己忍不住了。
当真正接触这些当官的之后,才会明白老朱为何会为对官员的如此痛恨。
他们所干出来的那些勾当,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还要恶劣。
“胡汉苍之错不容否认,但郑和的确也有错啊,的确是他调查不仔细才出了这个失误的啊。”
有人躲在人群中,瓮声瓮气的争辩。
这也就是老朱不在,这要是碰上老朱,敢板着死理无休止争辩,管你是谁说的,非得当场揪出来让你知道花儿为啥这样红。
朱标虽没有老朱那样的暴脾气,但同样不是软柿子。
在朱允熥被反驳后,当即坚定不移站在了朱允熥这边,冷声道:“诸位既然说郑和一个太监干不好出使的事,那这个事情还是交于礼部去处理吧。”
说着,朱标把朱允熥刚刚递上来的那份斥责文书往前推了推。
“把斥责的旨意落实到圣旨之上,诸位今日商量着拟定个去交趾的人选,最后明天就能够立马启程。”
“胡汉苍的使节和陈天平都还在大明,他们一直留在这儿总归也不是个事儿。”
这件事情的根源本就在交趾,要想解决办法还得先见了胡汉苍。
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对于这一问题,这些文官只能接。
他们刚刚才说宦官当不起重任之类的,现在即便是祸水东引也丧失机会了。
说到这,礼部剩下那侍郎随之出言,问道:“殿下,这次又不是去出使的,应该不会只限于礼部吧?”
有了利益冲突,很快开始内讧。
礼部外派出去的人多,要只从礼部选的话,他这个侍郎很容易被选中。
朱标话没多说,应道:“确实没必要只限于礼部,选上一个正使两个副使,再从亲军中挑选一些随同。”
往常的出使可从没有带兵的,朱标的这个安排看似是为了保护,实则却更显得这次出使会危险重重。
果不其然,听了这些之后,原本斗志昂扬弹劾郑和的那些人,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难看了起来。
一旦不仅限于礼部了,那这差事可能落于他们每一人的身上。
而朱标却挂着温和的微笑,叮嘱道:“礼部的缺口终究是个问题,要尽快把礼部增加位置补齐。”
吏部已经订好了名单,也已交于老朱审核通过了,只能那些文官先举荐了人选,朱允熥再针对性的选择了。
“喏!”
涉及到的吏部礼部官员应了声,这才随同一众文官先后退了出去。
在殿里清净之后,朱允熥灌了些茶水,回道:“那些文人唇枪舌剑的,胆子还是一贯的小。”
“其实,这次出使危险性并不大,胡汉苍本就无意和大明为敌,更不会在陈天平还在外面逍遥的时候,就直接和大明撕破脸。”
“他篡位谋逆屁股下面的位置本就不稳,要在陈天平还活着的时候就不认账,不仅大明能拥立陈天平赶下去,就是国内的一些势力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胡汉苍即便是要动手,也只会在见到陈天平之后,只要杀了陈天平才能永绝后患,胡汉苍不可能想不到。”
对朱允熥的一番分析,朱标倒是不置可否,只道:“你今天为了郑和太锋芒毕露了,你是太孙是储君,要站在中间人的位置上,平衡好朝中各方利益,不能直接选择站队。”
“郑和是你的人,你维护他这本没有错,但你要太过感情化,只会让他成为别人攻击你的利器。”
“当有一天,要你在郑和和天下百姓中选择,你还能保护得了郑和吗?”
“你要知道一个能得百姓爱戴的君王,远比一个孤家寡人要安心很多。”
听了这,朱允熥恍然。
他要太过在乎郑和的话,会让别人把郑和当成他的软肋,从而通过郑和来攻击他。
他将来即便做了皇帝,在和大臣博弈时也要守规矩,还真做不到想保谁就能保谁的。
“儿子明白了。”
朱允熥本事很多,听劝是最显著的。
该说的说了,朱标也不再抓着不放,又道:“趁这段时间尽快把职大士子调往礼部吧,但光在礼部不行,还得往其他衙门也增加,可以从无关紧要的衙门慢慢开始。”
职大士子除了本身能力够强之外,没有当下文官的那种家庭背景,很大几率是不会和江南的那些士绅勾结起来的。
朱允熥应下后,朱标又问道:“地方上没问题吧?”
要是因把职大士子调回京,从而丧失了民间很不容易经营起来政治环境,那可就太得不偿失了。
朱允熥回道:“没问题,发展了这么久无论是吏员还是百姓都已经接受了,要是撤销职大等关键性的民生工程,首先当地百姓就不会买账的。”
“而且,不是职大出生的一些士子,对职大也并不是完全反对,安排些这样的人过去,按部就班的管理之下,用不了几年便会成为常态了,再不用担心有人搞破坏了。”
说着,朱允熥又道:“这次郑和回来带来些银子,要不把父亲说的那个大典组织起来吧?”
朱标也有修像《永乐大典》巨著那样的心思,但苦于国库资金不够充裕,只能望而兴叹想想而已。
听罢,朱标眼眸亮起。
但,很快消散了。
“先别了,大明现在开了海需要一支强大水军支撑,这些钱还是先用于建设水军上面吧。”
宝船加装了蒸汽机,又有朱允熥给的世界地图,这都是事半功倍的东西。
按照这个计划,再向外走上几趟,也就不用再担心国库空虚的问题了。
朱允熥道:“宝船出海的效率高,可以把编撰大典和训练水军同时进行。”
这次,朱标坚决否认。
“那大典既能让先贤大能的孤本供天下读书人阅读,同时也是彰显文治武功的最好途径,在你皇爷爷治下能完成就行了。”
大明现在用钱的地方太多,要是同时进行的话,压力肯定不会小。
朱标一再坚持,朱允熥也不多说了。
之后,在交趾还没消息的期间,朱允熥迅速出击补齐了礼部新增的缺。
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任何阴谋诡计可就都无法撼动了。
职大学生无论自身能力还是官评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哪是其他那些普通的士子能够撼动得了的。
而老朱借此机会,又提拔了一批职大学生进入其他衙门,担任侍郎郎中等有话语权的职位。
所有的提拔,全都符合正常升迁,即便是有惹想要反对也很难再寻到理由。
有了这,职大学生终于混进了有品级的京官队伍当中。
而朱允熥想要做的那些,再不用孤零零的面对那些冰冷的反对意见了。
安排好这些之后,朱允熥又提及了旧港。
自梁道明回南海养老之后,旧港便由施进卿和陈祖义共同控制。
现在陈祖义的海盗被大明剿灭,属于陈祖义的势力差不多都划分到施进卿手中了。
旧港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决定着大明的海贸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要只按以前那样由旧港向大明朝贡,然后以此保证大明的顺利出海,这样的保证多少有些不太可靠。
有必要趁着现在的旧港正和大明如胶似漆,加深大明对旧港的实际控制权。
朱允熥提出这样的想法后,老朱和朱标对之一拍即合。
就是设宣慰司还是布政司,祖孙三人做了一些深入的利弊分析。
宣慰司是大明对土司的一种管理手段,由朝廷册封土司首领,再由土司首领管理当地的部落,但部落要受朝廷统领。
布政司那就简单了,由朝廷派遣官员过去,当地的治理也都由官员全权负责。
施进卿是汉*不假,但归附大明的本心无非不过就是想从中获更多利润,要是直接设立布政司非常不利于稳定人心。
而且,旧港距大明并不是很近,即便是设立了布政司,大明对旧港的控制权恐怕仍会不尽如人意。
与其这样的话,还不如按照宣慰司的治理方式,委派施进卿自行治理呢,只要能保证大明船只的顺利航行那就足够了。
之后,朱标把这问题拿到早朝商议。
早朝上对旧港的处理的主流意见,和朱允熥当初提议的差不多。
一个是宣慰司,一个是布政司。
剩下一个支持人数不太多的,就是派人过去接手陈祖义的势力,然后和施进卿共同治理旧港。
这样的话,即便是施进卿有啥歹心,也没办法一下子隔绝了商船通过。
以大明目前的实力,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
对于大明来讲,现在只需治理而已。
不过,有了职大学生的加入,朝堂之上各方的辩驳倒是有趣多了。
职大学生口才了得,谁提意见的理由要是不充分,当场就能被他们驳斥的哑口无言。
在吃了几次亏后,所有人小心了很多。
没有万全的把握,没人敢在贸然开口。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