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从百姓当中募兵之外,还从魏国投降的军队中挑选了不少精锐补充到原本的军队当中,甚至还组建了几支新的军队。
魏国的军队精锐还是不少的,除了被华国歼灭的军队之外,被俘虏的便有一百多万,从这一百多万军队中挑选出三四十万精锐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陈烨不会将魏国的兵马全盘接收,因为没有必要,兵贵精不贵多,一支一千人的精锐在战场上发挥出来的效果可能比几万杂兵还要大。
而且魏国的很多士兵都是被袁绍强征来的,这些人都想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并不想上战场厮杀。
对于这些人,华国自然不会强留,正好他们回去之后就能够分到土地,为重新建设新的冀州贡献他们的一份力。
这次大战之后,必然是免不了要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的。
赵云作为南线大军的总指挥,一路高歌勐进,将邺城给攻取了下来,功劳可以说是所有将领当中最大的。
而赵云现在的官职其实已经非常之高了,已经是华国的车骑将军,所以陈烨想要封赏的话,就只能从封爵这方面去入手了。
但封爵的话,就又要与食邑挂钩,更是可以世袭罔替,若是如此又会加重当地百姓的负担,还会让士族重新崛起,这种方法不太合适了。
当然,在封建社会想要直接采用后世那种授予军衔的制度,也并不合适。
所以陈烨打算在这基础上进行改进。
他以前了解过明朝的爵位制度,倒是可以借鉴一下明朝的爵位制度。
明朝的爵位授予还是比较严格的,“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除了那几个开国功臣,还有后来随着朱棣进行靖难之役的将领之外,后来明朝就很少有人受封过比较高的爵位了。
除此之外,明朝的爵位还分两种一种是只授终身,一种是可以世袭。
世袭的并不算多,而且还规定世袭的军功爵只能传给身体健全的后代。
而且爵位只给俸禄,不给封地和食邑,这就给百姓们省去了不少的压力。
陈烨觉得这就很好,世袭这个特性可以保留,毕竟在古代这些将领们出生入死,卖身帝王家,不就是为了能够封侯拜将,蒙荫子孙吗?
若是都封侯了,后代子孙都还不能继承自己的爵位,那谁还会替陈烨卖命啊!
就算华国的将领们思想觉悟要比其他诸侯国的高,但是如果没有物质上的补充,再高的的觉悟也会有改变的一天。
明朝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公、侯、伯、子、男。
后来革除了子、男这两等。
陈烨直接借鉴,至于后面这两个爵位他倒是没打算革除,不过伯爵以下的爵位不能世袭,只有侯爵以上才有资格世袭。
这样便能防止世袭爵位的泛滥了。
且各个爵位还有小等级之分,以便于用来区分封赏之后的俸禄。
比如侯爵当中,陈烨保留了汉朝的列侯名称,比如什么都亭侯、都乡侯,亭侯,乡侯,县侯。
县侯是侯爵当中俸禄最高的,都亭侯是最低的。
再后面就是伯爵了,伯爵的俸禄不一定会比侯爵低,但是伯爵没有世袭罔替的资格。
所以俸禄高一些,也算是补偿一下他们没能封侯的遗憾。
当然了,就算俸禄低一些,如果能够封侯,必然是更想封侯的!
伯、子、男也有县乡亭之分,对应相应的俸禄,这样就能保证有功之臣都能得到合理的封赏。
至于上面的国公级别,陈烨不打算现在就封赏,必须要等天下一统之后,才能去封赏,这毕竟是最好级别的爵位了,若是现在就封了,那以后就封无可封了。
在将爵位的章程拟定出来之后,陈烨没有着急直接进行封赏,而是先找来朝中几名重臣,将评定的标准制定好,再开始进行封赏!
终于,在贾诩,徐庶,蔡邕等人的协助下,陈烨敲定了的标准。
而该如何封赏,那就由陈烨亲自去评定,不会跟任何人商量了。
一段时间后,陈烨终于决定了最终的名单!
赵云,封为真定亭侯,除此之外还有一堆附加赏赐和封赏。
不过赵云的官职并没有变化,依旧是车骑将军。
其次就是典韦,褚燕,徐晃,张辽等人一方主将,也都被封为亭侯,和赵云同级。
接下来,就是马超,张绣,徐荣,李虎,邓远才,张牛角等辅左主力作战的将领们被封为都乡侯。
庞德,马岱,郭太,段煨等副将封为都亭侯。
由于所获得足够战功的这些副将比较少,算下来反而受封都亭侯的人是所有侯爵中被封赏最少的。
至于李虎,邓远才等人是因为他们资历老,军功也不少,之前都没有系统的封赏过,这次陈烨也就一并封赏了,所以导致被封都乡侯的人比都亭侯的还多。
而张郃,高览,牵招等比较有能力的降将,陈烨都给了他们一个伯爵,其他的也有封赏子爵和男爵,但得到封赏的人并不多。
以张郃,高览他们的能力,升为侯爵那是迟早的事情。
除了武将之外,文臣们也得到了封赏。
其中贾诩、蔡邕被封为了亭侯,张政、徐庶,陈麟,罗宣等人被封为都亭侯。
文臣这边被封赏的人比起武将来说少了很多,主要是因为文臣的功绩并不好计算,再加上华国的文臣比较少,所以能够被封赏的人自然就比较少。
而愿意投降的许攸、高柔等人被授予了伯爵。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过体验了华国百姓生活的沮授,田丰终于是产生了动摇,打算前来找陈烨探讨探讨。
为了收服两人,陈烨的还是废了不少精力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