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保证目标能够完成的开门红考虑,还有一点,倒是和营海司那边的政策类似,捕鱼要谨慎,避免竭泽而渔,采煤,同样也要谨慎,避免破坏式开采,造成巨大的浪费。
再说钢铁,未来三年的目标,则是1000万斤。
这只相当于宋时巅峰的一半,不过,却也高于元朝留下的500万斤级别年产。
元朝的钢铁产量,巅峰时期大概800万斤,实际……或许更多一些,因为元朝的粗放式管理,虽然规定了钢铁是官营,相比唐宋两朝允许民营可谓收紧,可……问题是,元朝的执行力,连唐宋都不如,也就无法禁绝民间私自冶铁。
朱塬就知道一个。
漳州古家。
古仲仁之前就说起,古家有着冶铁生意。
问题是,如果按照元朝法令,这可是不允许的。
古家为什么会有呢?
当然是私炼。
再说钢铁产量目标。
这也是之前有所商议的。
朱塬一开始是希望未来三年达到1000万斤级别,最好能冲刺2000万斤,也就是宋时的巅峰。
不过,后面一半,并没有正式列入。
书面上就只定了1000万斤。
还是为了给将来留下惊喜空间。
关于钢铁和煤炭,众人也都没什么意见,之前提起的,短期内钢铁产量提升,可能造成囤积朽坏,问题也已经解决,补贴屯田,补贴农户,最终转化成生产力。
再然后。
第五个:人口和土地登记。
这一点,朱塬在明州已经做过尝试,并且,山东也已经展开了按照朱塬给出全新标准的土地登记。
不过,人口和土地的登记,在朱塬看来,属于一项需要长期反复进行的基础国策。
曾经开国之初,老朱其实做的非常好,只是后代子孙完全没用好后湖黄册库这个利器。
这一次,当然要用好。
怎么用?
这又要涉及到朱塬的经济之学,关于分配一项,‘地域层面的资源分配’,其中,可是包括‘人力资源’的。
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既能够提高生产,也能够促进分配。
简单聊过几句,吏部尚书杨宪这一次开了口:“主上,人口登记或还没甚么,这土地登记……臣只觉得,北方各地才刚刚收复,只怕地方上会趁着局势未稳记载不明,将本该是官有或他人的土地侵占为私人。”
杨宪这话开口,会议室内,几人的目光不由瞄向李善长。
当下在山东已经展开了土地登记的团队,是李善长派出的,而且,土地登记中的存在的问题,即使是老朱,也肯定一清二楚。
杨宪这么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老朱这次没有再下意识看向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
这个问题,私下聊过。
没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朱塬也给出了思路,将来……大明肯定要逐步实行摊丁入亩的,也就是说,免除人头税,直接按照土地面积收费,谁家的土地多,交税就要多。
那么,现在多占了土地的富户,将来肯定也要多交税。
如果采取隐匿等方式逃避赋税,同样能够解决。
隐匿的土地,那肯定就不是你的。
没为官有。
当然了,这件事的前提,还有一个,就是要做到‘士绅一体纳粮’,嗯,甚至是皇族,将来也必须纳粮。
谁也逃不掉,没有了那么多灰色地带,事情解决起来,也会更容易。
当下,老朱却没有解释这些,只是收起表情,语气严厉道:“这登记了,也不是就朝廷完全认下了,将来还是要仔仔细细反复核查的,若有查出肆意侵占,必要从重处置,还有那经办官员,也不能饶了。”
老朱这话出口,李善长不由眯了眯眼睛,微微低头。
杨宪附和着点头,没再多说。
于是,又简单聊了一些,这一项敲定,议题也来到最后。
第六个:教育。
这主要包括两件事,一个是在大明全国范围内设置小中大等各个层级的学校,另外一个,则是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顺序,编撰相应的教材。
概括一下,就是两个:办学和编书。
办学方面,未来三年,地方上,主要是小学和中学,大学暂时还是集中在京师地区。
目前唯一的例外,就是明州海事学堂。
关于‘办学’的事情,提前已经有过诸多商议,不仅如此,历朝历代,也有相应的参考可以借鉴。
问题是‘编书’。
小学四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每一年都要有相应的课本,而且,这一次,肯定不会是只限于儒家的科本。
传承千年的诸多中华文化典籍,无论是道家还是法家,等等等等,都可以涉及一些。
而且,这还只是文科。
理科方面,虽然在老朱看来,朱塬给出的诸多学问都不适合太广泛传播,但,不早早地培养学子们的兴趣,也肯定是不行的。
至少,数学一项,就是必修。
其他,物理化学生物之类,也是要有初步了解的。
大致分类之后,再说具体的课程。
朱塬打算参照曾经,语文、数学、英……啐,这次没有,再加上,理化生和政史地,以及,体育和音乐之类,相对休闲的内容,也是要有的。
嗯。
还有美术。
这个当然不会忘记。
照相机发明出来之前,想要让一个人见识一下千里之外的山河风光,绘画是最直观的。
更何况还有测绘、制图等方面的实际而广泛的应用。
至于……
超脱于课本之上,当然也要有各种考量。
比如,培养国家意识。
传统上,对于这片土地上能够传承数百年的大家族来说,家,肯定是大于国的。而对于普通百姓,更是没有太强烈的国家观念。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并不是只有桃花源里才会发生的事情。
大伙不过都是活着。
现在是哪一朝了,皇帝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
这一点,就像后来人经常调侃的孔家。
墙头草?
可……
若真是如此,历朝历代,为何还会有那么多读书人尊孔崇儒?
说白了,不同的时代,骨子里的某些观念,是不同的。
几百年后,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国家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因此就类推下去,觉得古代的时候,每次改朝换代,孔家就转向称臣……挺不仗义的。
然而,现在这时代,实际上,对于儒家来说,改朝换代是正常的,儒家,乃至天下,还有诸多氏族,反而都把自己放在了国家的概念之上。
皇帝可以换,儒家不换。
至于称臣这件事,仔细读史就会发现,每次改朝换代,孔家其实并没有后来人想像的那么积极,反而是新朝的朝廷,属于比较积极的一番,各种威逼利诱。
哪怕是元朝,明明压制儒家,也要再次主动拔高孔子的地位,进一步将孔子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宋朝时,孔子只是‘至圣文宣王’。
某种程度上,这就像西方的教廷与国家的关系,西方国王想要登基,就需要教廷进行加冕。
中国这片土地上,改朝换代了,你想要确认自己的正统,就需要获得儒家的认可,孔氏……就是儒家的标志。
人家存在了几千年,相比流水的朝廷,潜意识里是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至于称臣,这不是你对我的认可,而是我儒家对你的认可。
毕竟再过几百年,你没了,我大概率还在。
就是这么简单。
朱塬想要开创一个千年未有之盛世,传统的某些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首先要将‘国’排到‘家’的前面。
其实,很多读书人,内心里已经是如此排序的。
问题在于,他们心中的‘国’,可不是某个朝廷,而是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是这天下!
这也是为何,后来的顾炎武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不同概念。
普通的改朝换代,只是‘亡国’。
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在顾炎武看来,就是‘亡天下’。
当然,事实证明,顾炎武太悲观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足够强大,再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同化。
华夏,依旧在。
朱塬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虽然夸口‘送五百年国祚’,又说要‘开创千年未有之盛世’,但,自己在这里,匆匆不过几十年。
千百年之后的事情,谁又知道?
曾经老朱自认为已经安排好了能安排的一切,但,自己才刚刚去世一年,儿子和孙子还不是就打了起来。如果不是老朱留下的底子足够厚,叔侄两个闹腾几年,很难说是不是就把大明给折腾没了。
朱塬这次的解决方案,是多留下一些可能性。
另外的大秦、大楚、大晋或大燕……
另一方面,即使内心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该做的事情,终究还是要做。就像人生最终毫无意义,但,太多太多的人,还是在努力地活着。
总是要做的。
会议室内,对于最后一项,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虽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家也有各家的想法,眼下,却没有人反对。
终究是好事。
事情于是很快定下。
六大项目全部过了一遍,时间也临近了中午,确认众人没有了其他异议,老朱便拍板,还是下期的《大明月刊,昭告天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