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芳远不同意,他认为这样做明显了,兵法上讲究攻其不备,明军一定会防备虎口关的攻击,而不会防备海州。而李芳远坚持到海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防止明军从海州港登陆。另外他认为海州距离沙里院城不过两百里,快则一天,慢则两天就到了。
老将们虽然还有些犹豫,但李芳远坚持,他们也只好同意了。另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觉得可以通过这件事情给李芳远一个教训,让他重视老将的作用,而不一味重用年轻将领,这一点李芳远和卞仲良其实也心知肚明,这也激发了他们的雄心。
但是战局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明军火器的威力大大超出李芳远等人的想象,在隆隆的炮声中,正与明军骑兵杀得难解难分的朝鲜骑兵迅速崩溃,之后就是明军骑兵永无休止的追杀
之后的几天,陆续传来虎口关和海州失守的消息,而明军也暂时止步于灭恶山脉,但其骑兵张辅部却没有止步,不时的出没于开城周围。李芳远派骑兵出击,却败多胜少,最后只好闭门不出。
在这之后,朝鲜“归义军”所部却开始在开城周围征收粮草和抓壮丁,虽然朱允炆给他们的军饷只够温饱,但盛庸却“体贴”的让他们负责收集粮草和壮丁,粮草他们可以留下一半,而一个壮丁则可以交换一个月的口粮,如果是完整的一家人,甚至可以交换两个月的口粮。
归义军刚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这么做不够道义。但大明子爵许保的第一卫率先出击,满载而归,换得大量的给养。看到第一卫获取的罐头、肉松、炒饼甚至盔甲和弓箭等等物品后,其他归义军将士也纷纷请战,奋力出击。这样开城周围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不仅粮食被抢走,百姓也被大批大批的掠走。李芳远闻报后派军出击,却屡屡被张辅伏击,而救回的百姓也无法安置,回到原籍无人保护,放进开城,又没有那么多粮食。最后,李芳远只好令百姓向汉城、全罗道方向撤退,避开明军的兵锋!
这样开城以南,很自然的形成了一股难民潮。
而明军则把劫掠来的朝鲜百姓装上船只,运往台湾、海南和云南,安置在当地种甘蔗、屯田,为大明的边疆建设添砖加瓦。
李芳远恼怒之余,不由的将目光投向汉江,可惜那里传来的消息也让人郁闷。
七月是朝鲜的雨季,汉江水流猛涨,李芳远所钉的木桩很多已经沉入水下,这大大加大了水师清理木桩的难度。但大明水师早有准备,使用龟甲船清理木桩,具体办法就是用绳子套住木桩,然后将船往下游开动,水流加上螺旋桨的力量,可以轻易的将木桩拔出来。
至于沉船,其实危害要小得多,清理完木桩之后,将其拉往岸边即可。但暂时只能先做上标记,避免搁浅即可。
李芳远不仅在汉江中沉船,还在两岸进行坚壁清野,最后还布置了军队进行骚扰。但是都被张伦的近卫军击退。作为近卫“第一”军,张伦的属下装备的新式火器最多,也最先进,火枪是清一色的燧发枪,臼炮更是有两百门之多,几乎相当于盛庸军全军的数量。
所以负责骚扰的朝鲜军根本无法靠近岸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水师在不紧不慢的清理航道。而且沉船和钉木桩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所以李芳远的布置主要集中在汉江入海口、开城、江华、金浦、汉城等几处。
二十多天之后,开城城头已经能够看到明军水师清理木桩的身影,而张伦的近卫军也逐渐接近开城城郊。面临严峻的形势,李芳远犹豫再三,给金福川留下两万人镇守开城,自己率军撤往汉城,避免被明军瓮中捉鳖。
建文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盛庸与张伦、罗克宁在开城城下会师,将开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而李芳远却无力增援,因为汉江的控制权已经完全被大明水师掌控。至于开城城下的朝鲜水师,早已在火炮声中灰飞烟灭。
盛庸还是老办法攻城,用火枪、火炮压制城头,然后让归义军蚁附攻城。可是开城曾经是高丽的王都,城池高大,守将金福川更是以身作则,日夜吃住在城楼上,安抚士卒,激励军心,所以守军抵抗意志非常坚决,加上攻城的归义军,有是开城守军切齿痛恨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仅是叛徒,为虎作伥,甚至还劫掠朝鲜百姓,所以逃到城里的百姓纷纷自发上城,协助守军守城。归义军攻城屡屡受挫,伤亡惨重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