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耿如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终究是没有斗过那些盐商。
明朝盐政之所以江河日下,主要是因为开中法实行后期出现盐引壅滞的现象。
边疆吃紧怎么办?加征盐引。
皇亲哭穷怎么办?加征盐引。
大兴土木怎么办?加征盐引。
等到崇祯时期,不仅税已经收到了清朝,加征的盐引也已经排到了百年后。
这么多盐引在盐商手中,却没有相应的生产力去供给,更没有市场销售。
直接导致了市场的盐引价格暴跌,也导致了制盐的灶户如果为了盐引制盐,必将无利可图。
所以私盐愈发兴起,官盐愈发衰微,一直占据大明财政的半壁江山的盐税不振,也是崇祯后期国库蹙迫的重要原因。
耿如杞此次巡盐,虽然从盐商手中拿回了一部分私盐未缴纳的税收,但仍然未能清理之前淤积数十年的大量盐引。
盐税的税基自然也未能脱离萎缩状态。
崇祯叹了一口气,无论耿如杞是因害怕权贵,还是昏聩无能,自己之后都不会再重用他了。清理盐政只能另找他人。
除了盐政以外,之前派遣去同林丹汗谈判的刘兴祚也陆续报回了谈判时的情况。
开始时林丹汗要价是三十万两,通过刘兴祚锲而不舍的砍价,最终达成协议的岁赏额度是二十万两。
但是分四年付讫,同时林丹汗每年进贡一千匹战马。
明朝初年时,一匹战马不过十几两银子,但明末战事频繁,原先的官马场又因为早些年同蒙古开发互市都被冲击倒闭,战马市价已经涨到了近五十两银子。
如此一看,双方倒也算是公平买卖。
更不用说,因为林丹汗现在急缺建筑材料,崇祯便做主把自己修建陵墓的名贵木材、各类石材运到大同充数,抵了第一年的五万两银子。
明朝皇帝按惯例都是从即位后修建陵墓的,崇祯继任后为了省钱一直没有开工,但一些前期材料已经进场了,正好他自己也用不着,打包出给林丹汗也划算。
至于互市,双方倒是都有这方面的需求,约定一年一次,提前申报的商人可以往返大同和归化城,听凭其贸易。
再到林丹汗最关心的归还人口,崇祯本不欲交人,毕竟日后防守应昌也需要民力。
但因为刘兴祚极力强调此举对林丹汗的政治意义,为了表示尊重,也给虎敦兔汗长点脸,崇祯最终还是同意还给林丹汗喀喇沁三十六家中较为桀骜的两千名豪族武士。
作为交换,林丹汗也承诺日后不会再有滋扰大明边堡,或者掳掠边民的行为。
通俗的将,崇祯和林丹汗这次算是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和贸易协定,相互间从态度冷淡升级到了和睦相处,但距离达成防守同盟,一致对抗建州,还有不小的距离。
不过,这对崇祯来说已经足够。从经验看,建州这次入塞后有相当一段时间还是忙于清理后院,下次入塞足有四五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自己在应昌实行下一步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开矿!
中国的银矿总量并不少,但是开采难度和南美完全不能比,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银矿多为小矿脉,伴生矿多。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过去几千年间,华北、华东地区容易开采的贵金属矿早就被人探完了。
然而,还有一个沉睡的富矿地带没有人开采,这就是长城以外的漠南蒙古一带。
在崇祯之前的模拟中,喀喇沁曾经探查到一条特大银矿脉,立刻变得财大气粗起来,对于建州也爱理不理。
结果建州后来乘机夺取其基业,用成吨的银子直接赚开了明朝北边各个要塞的大门。
如今漠南蒙古初步受到自己控制,又有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崇祯决定抓紧时间找矿开矿。
只要找到银矿,就会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来到草原,这样一来,无论是应昌城的城防还是征兵都不成问题。
除了银矿,崇祯还准备大量开采山西和陕北的煤矿,用来替代北方日渐短缺的木柴。
历史上,丘陵山区附近的民众可以靠山吃山,入山伐木,但是平原地区的农民就只能用秸秆生火了。
至于平原地区市民所需要的木柴木炭,往往需要大量水运,因为城市周遭方圆几百里的树木早就被砍光了。
叠加上小冰河期,如今京师等城市的柴价日日攀升。
崇祯打算将大量煤炭做成煤饼贩售,这样既能平抑百姓生活的开销成本,也能保护树木,涵养生态。
当然,要烧煤,首先要有煤炉,还得提前安上烟道,否则不得透气,屋子里的人会被煤气毒死。
为此,崇祯特地聘请了葡萄牙人,绘制其海船上用于做饭的圆顶洋炉的图样,这种炉子一般也有配套的烟囱。
之前顺天府巡抚刘宗周重建被建州毁坏的直隶诸城,崇祯便安排他大量安装了这种新式烟囱和煤炉,现在自己静急思动,正好出去视察一番,看看这种新式煤炉的成效。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