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ass掉长城站附近区域之后,姜沫直接开始了环南极洲旅行。
无人潜航器在冰面下缓慢的航行,同时思维扫描着周边海域,将探测到的情景绘制成海图存进潜航器的计算机之中。
南极洲这个地方人迹罕至,而且不像北冰洋那样,有着大量的潜艇活动,这个地方甚至连军舰都很少前来打卡。
也许是《南极条约》的作用,所有在南极洲建立了科学考察站的国家,都未曾派过军用船只来过南极。
一方面固然有普通军用船只没有经过特殊的抗冰处理,冰海航行的时候对船体的威胁很大,另一方面,也因为实在是没有花这个钱的必要,毕竟世界上有数的海军国家都聚集在北半球,争夺一下北冰洋的主权不是更香吗。
所以姜沫倒是不担心冰海中突然冒出一艘强敌核潜艇。
最近一段时间,强敌海军多次出动舰队搜索哥伦比亚号潜艇,但是没有任何新的发现,加上哥伦比亚号潜艇舰员家属的不停游说和抗议。
强敌海军和高层也不再坚持哥伦比亚号叛逃的说法,转而认同哥伦比亚号可能已经失事的结论。
同时强调可能哥伦比亚号巡航水域深度较深,当前深海探测技术还不发达,所以才没有找到。
至于阿尔法水听器基站的监听资料,则被提升了保密等级,需要非常严格的手续才能够查看。
随后强敌将工作重点转移为对其他国家的情报工作,哥伦比亚号上有140名艇员,总不可能所有人都甘于隐姓埋名。
同时也加强了对武器黑市上关于核武、导弹、陀螺仪、计算机、鱼雷等各种哥伦比亚号核潜艇上可能泄出的材料和技术的监控。
至此,持续了一年多接近两年的大规模海洋搜索也宣告暂时结束,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哥伦比亚号核潜艇叛逃之后,强敌对所有战舰的指挥官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心理健康评估,一大堆老资历的军官和军士长被调离岗位。
而始作俑者的姜沫此时则在广袤的南极洲大陆附近海域寻找这样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存在悬崖峭壁。
2:海洋的水深较深。
3:陆地上最好有较厚的岩层和冰盖。
4:海面上最好有浮冰。
5:周围人类的活动较少。
前四条自然是姜沫对自己的首个洞窟的选址要求,在姜沫的设想中,这应该是一个出口开在水下,通过通道进入后,有一个较为广阔的洞库空间。
这个洞库空间中应该至少有一部分陆地空间用来布置船坞,建造新潜艇,剩下的则是联通着海洋的水面,可以让潜艇在洞库空间中浮起。
洞库的高度可以暂时不用太高。
太高的洞库意味着挖掘的工作量很大,分解技能虽然好用,但是大规模挖掘非常耗时。
所以,前期优秀的规划,可以为自己节省工作量,同时加快项目进程。
虽然自己没有做过桥梁和隧道工程的项目经理,但是一些基本的工程管理学常识还是有的,当初为了敦促女朋友考建造师的证书,他可是也跟着考了一个的说,妥妥的学霸。
姜沫花了几个月,绕着南极洲大陆游了一圈,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建库场所1851个,其中排在第一梯队的有143个。(那么问题来了,从南乔治王岛按地球自转方向绕南极洲海域航行一周,它们所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为?)
老实说,这个结果不出姜沫的意料,毕竟按他的设想,只要有个十几二十米的悬崖就基本符合要求了。
排在第一梯队的都是一些冰架后方的陆地悬崖,所谓冰架,是指与大陆冰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这些地方由于常年存在的冰架,即使是人类建造的最强大的破冰船都无法通过破冰抵达,更别提普通的水面船只了,而姜沫却可以从水下畅通无阻的通过,简直完美。
现在到了选址的时候了143选1,选择困难综合征的姜沫有点头疼。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