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海岸线,从长江口到南越,绵延万里。
这万里海疆,孕育着无数或大或小的岛屿。
朱允炆要建立一个坚固的军事基地,作为自己的底线和大本营,以及必要时刻大明国的都城,那些较小的岛屿当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最佳选择当然是海外的夷洲,距离大陆实在太远,以明国现有的海上力量,有些鞭长莫及。
至于南海琼州,距离此时的经济中心江南实在太远,又距离南越过近,也不能称为一个好的选择。
后世华夏的第三大岛崇明岛,此时还只是几个松软的小沙洲。要真正淤积出能够经营耕种的大片土地,还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
至于其他的岛屿,不是太小,就是以礁石为主,不宜耕种。而且这些小岛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若真有大兵来攻,甚至不需要制造海船,只要几个小舢板便可以轻易渡海。
对这些信息,熟悉坐而论道的黄子澄显然不知道,因此异想天开地建议朱允炆另择一岛。但熟悉祖国地理的朱允炆,早就把这漫长的海岸线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朱允炆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中。
要让敌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自己必然也难以到达。如果是自己容易抵达、容易发展的所在,敌人必然也很容易抵达。
“这海船……怎么会耗费这么巨大?”朱允炆思衬良久,实在没有可以代替夷洲的地方,终于还是回过头来打起夷洲的主意。
“禀陛下,寻常木料,在海中不消数年便会腐烂。因此海船须以上等的松木制成。松木采取甚难,运输也不易,损耗颇多。”
“哦?这么说,所谓海船花费,大部分还是在材料上了?”朱允炆有些期待。
“陛下明鉴。军中造船工匠齐备,这打造一事,完全不需耗费银两,海船所以贵重,只是因为松木难得。”
“那么以其它木料造船,再包以铁皮,是不是也可以实现松木的效果?”朱允炆忽然生出这样一个念头来。
在朱允炆的认知中,大型船只,特别是这种官造的战舰,都是铁制的。不过这个时代没有大型的冶炼浇铸设备,因此大小船只,一律是以木头制成。
虽然船只整个改为铁铸,在这个时代还不现实,但外包铁皮却并不麻烦。
“陛下,钢铁沉重,臣恐怕以铁皮覆船,无法漂浮。”齐泰回道。
齐泰的想法代表了这个时代大多数造船工匠的惯性思维。虽然早在千年前,阿基米德就发现了浮力定律,但对这个时代的明国人来说,工匠却完全不具备任何科学思维。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因此木头造的船当然也会浮在水面上。钢铁会沉在水底,若是铁皮与水直接接触,这船恐怕也会沉在水底。
朱允炆无意给明朝的知识分子科普浮力定律,只道:“那咱们先找一艘小船试试如何?”
军中当然也有铁匠,国库中也存有大量生铁。此时虽然海禁,但长江航运却是极为发达,天子要征一艘小船,包裹铁皮,当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