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玄皇宫是位于京都西北处一片巍峨宫殿群。
自今年伊始,新皇楚渊荣登大宝后,便入住其中,年号为“永正”,是为永正皇帝。
世人猜测,此年号有“永远正统”之意,但在知情人眼里,恐怕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讽刺。
而太上皇,即熙文皇帝楚铮,则移居至京都东北侧临近洛水的大明宫内,颐养天年。
大明宫因在东侧,又称东大内,名为修养,实则紧抓大权,遥控中枢,处处辖制当今天子。
至少包括永正皇帝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
此时,已经过了正午时分,皇宫内朝两仪殿东侧的万春阁内,紫檀御案之后,不惑之年的永正皇帝,正手持湖笔,不时蘸一蘸朱砂墨,勾连比划,凝神批阅着奏疏。
一旁的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手持拂尘,面色恭谨,垂手侍立。
御案之上,整理地摆放着四五摞奏疏,这些都是由通政使司收发的六部九卿、詹事科道、地方督抚送来的奏疏,并按中枢、地方,军政、刑名,轻重、缓急等分类精心整理过的,以便皇帝批阅。
自从下朝后就埋首批阅,而永正皇帝瘦削硬朗的面容上,始终愁容密布,抑或眉头紧皱,几乎从未有过半点笑容。
今年是永正元年,新元伊始,永正皇帝丝毫不敢懈怠,可谓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不到半年,便让刚到不惑之年的楚渊两鬓披上几缕白发。
永正皇帝虽有心刷新吏治、肃清积弊,然而眼下国势看似煌煌煊赫,却内里国库空虚、贪污横行,再加上灾害频仍、盗贼四起,更是给新朝的上空布满阴霾。
而外患也日渐狂狷肆虐,北有鞑靼滋扰,东有后金犯边,东南有倭寇为祸,西南有土司叛乱。
可以说,楚渊虽为新皇,却从太上皇手里接了一个烂摊子。
在紫檀御案的右侧,有一专门用来用膳的案几。
楚渊素来克勤克俭,不尚奢华器用,在吃食上,也不太讲究,一日三餐,不过六素三荤加一汤,另有点心和时令瓜果不算。
“圣上,先用些膳,再批阅不迟。”
夏守忠眼见永正皇帝仍然是一门心思地批阅奏疏,因担心饭菜凉了,故忍不住小心提醒了一句。
闻言,永正皇帝这才感觉早已饥肠辘辘了,于是转了转脖颈,又坐着舒展了筋骨,再端起一碗米饭,一边就着菜肴,一边继续看奏疏。
那双不怒而威的虎目,自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奏疏,而手中碗筷,只是下意识地使用,甚至连菜肴都没吃几口,光扒拉米饭吃着。
目睹此景,夏守忠虽是早已习惯,但每每都瞧着心疼,这哪是万民之主的皇上,分明是为天下当差的苦力。
而永正皇帝,一边捧着简单的午膳,一边却沉浸于批阅奏疏的案牍劳形中。
夏守忠当下来至案几旁,为永正皇帝盛了一碗汤,低声道:“圣上,天气酷热,先喝完冰镇酸梅汤解解暑。”
闻言,永正皇帝才抬起头来,接过瓷碗,并难得露出一抹笑容,道:“守忠啊,你看这四周的冰鉴,都冒着冷气,哪里就酷热了。”
喝了一汤匙汤后,永正皇帝才喟然叹道:“朕常年深居宫中,自然可以寒暑不侵,但天下子民,又有几人能有这般尊享?”
又看了看纱幔飘飘的殿门外,瘦削的龙颜上盘满忧虑,道:“炎热酷暑,天下的老百姓更苦啊,再热也得顶着烈日劳作,也得冒着酷暑讨生活。”
“守忠,你说说,朕岂能不忧心?”永正皇帝放下瓷碗,长身而起,“昔日范公尚且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朕身为天子,又岂能自认不如?”
“从今儿起,朕的膳食就削减一半,同时要敕告六宫,严禁奢靡浪费。”永正皇帝最后又做出了这项决定。
“谨遵圣谕!”夏守忠闻言,立时躬身回应。
言罢,夏守忠迟疑了片刻,同时暗暗捏了捏手中的密信,却不知如何开口。
楚渊重新做回御案之后,呷一口香茗,抬眼看了一眼欲言又止的夏守忠,道:“守忠啊,朕在潜邸时,你就跟着我了,如今又无外人,就不必拘束如斯,反而让朕觉得生分。”
“坐下来说,有什么话你就跟朕直接一气言明,莫要瞻前顾后,免得耽误了正事。你理该清楚朕的脾气。”楚渊放下茶盏,淡淡说了一句。
“谢圣上。”夏守忠躬身叩谢隆恩,旋即在一旁的明黄绣墩上半坐下来。
“圣上”一词再次飘入楚渊耳中,令他心中五味杂陈。
如今朝廷的局势,因太上皇和诸王兄弟的存在,致使永正皇帝掣肘频仍,就连在称呼上都有了一定范围内的不成文规矩。
王公大臣面见太上皇上,需要称“圣上”,而觐见他这个现任皇帝时,则只能呼为“陛下”,尤其是太上皇和皇上均在场的情况下,更要丝毫不容差错。
“一上一下”,日月双悬,在称呼上就显然易见瞧出地位的悬殊。
说白了,楚渊这个永正皇帝,目前只是试用阶段,若令太上皇不满意,则随时有废黜的可能,毕竟人家手中握有绝对的兵权,又有“四王八公”这样的武勋集团效力。
夏守忠不敢再有隐瞒,当下起身禀奏道:“圣上,老奴适才接到龙鳞卫密报,仇都尉家的次子仇鹤,今日在醉花楼,与金陵侯贾瑛起了冲突。如今二人均被关押在靖武司的大牢中”
眼见楚渊露出思索之色,于是夏守忠便将金陵侯贾瑛为了一个新买丫鬟,而怒砸时运赌坊,又在醉花楼与仇鹤发生冲突,并掌掴贾珍等一系列荒诞的事情,简明扼要给楚渊说了一遍。
听完夏守忠的一番禀奏,楚渊脸上的疲惫之色,终于消退了一些,原本满布忧愁的那双眼睛,也渐渐有了一丝兴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