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看到电影里面的女主角肖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
忽然就感同身受起来。
他一直想当演员,最初最初除了因为他觉得你失去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之外,也是因为从家里人那里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和爱,这些温暖和爱消除掉了当他从事演员这一个行业之后所受到的所有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带来的那种怨愤的心态。
反而也让他想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这份平和的心态,感受到他所带来的那种快乐和温暖。
李现找到了一点共同之处之后,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代入感,极其认真的看着这部电影。
……
当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他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慨,忽然之间觉得他好像真的已经长大了。
居然已经到了能够看得懂文艺片的年龄了。
当时他上学的时候,戏剧老师跟他们说什么时候他们真的能够理解那些文艺片,会去找一些老片看。
那个时候可能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就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了。
也已经进入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
不过那个时候老师说有时候既希望他们能够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尽快成熟起来,又希望看到他们现在青春飞扬,无忧无虑的样子。
并不希望他们真的能够到理解到老片中所包含的一些情感的那一个阶段。
当时他既能够理解,又不太能够理解,现在倒是能够完全理解了,其实老师只是不希望他们进到社会之后,被社会上的各种事物挫掉他们年轻的锐气。
就像是肖红,在这部电影里的初期,她是一个多么一个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啊。
可是后来,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随着各种思潮的冲击。
她居然开始经受那些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
等等等,她的人生经历如此的颠沛流,见证了一段所谓的黄金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李现看着这部电影,也许是前期的共鸣太深,代入感太强了,他真的很不希望女主去经历这些,但是又知道这是女主既定的命运,因为这是一部人物自传片。
他看着女主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也不禁感到唏嘘,甚至想去找一找这位作家写的那些文字,想要看一看她当时的所思所想,他忽然想要了解这么一个人物。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
肖红如是写道。
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肖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肖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
——“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
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肖红的描写,此时的肖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
肖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
萧军说:“习惯就好了”。
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澹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
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
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
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
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
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
肖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
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着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
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
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李现出来的时候忍不住去翻这部电影的评论看发现,这篇评论简直是写到他的心里去了,他也是这么想着的,他也是这么理解肖红这个人物的。
他忽然觉得自己和萧红有又有那么一丝类似之处了,就是在于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培养而成的,但是已经初步具有雏形,并且为之向往的一颗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或者按照朋友们的说法,那就是有那么一点清高吧,就比如说当初如果他愿意卑躬屈膝奴颜以待,恐怕也不会落到一个被打压的下场。
可是他不愿意,他演戏就只是演戏,最高的成就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给大家带来精神上面的享受。
可并不代表他要为此牺牲掉自己精神上面的坚持,打断自己精神上的嵴梁骨!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